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之萬念紛繞其實便如同於“三生萬物”,也是由精、氣、神這“三”而生“萬”。按照“逆則成丹”的原理,練習靜功,便等於是逆行“三生萬物”這一步,收攝萬念,忘記自我,而餘三寶。
築基階段,對於靜功的要求並不甚高。只要能夠做到心靜,便是合格。能夠達到意靜的話,便可算是百分。
第一卷希夷傳人第十一章心息相依
方慕南一杯茶喝罷,便開始在陳摶的指導下開始修煉靜功。
道家修行之法,在於修煉身體內部的精、氣、神,外部的姿式動作,並不過於重要。這靜功的姿勢要求更是松泛之極,只求頭正脊直、舒適自然即可。平坐或盤坐均可,甚至站著練躺著練也都完全可行。與睡功第一部分的築基功夫大同小異,用躺的姿勢來練的話基本就可當作是睡功的入手功夫了。不過為防方慕南把這兩套功法搞的混淆,陳摶還是要求他坐著來練。
靜功雖對外部姿勢並不注重,但對於細微處上卻是很有講究。眼、耳、口、舌、鼻皆有提點,相對應的即是雙目垂簾、兩耳返聽、口須塞兌、舌抵上顎、自然呼吸這五大要求。
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入靜。要求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認清楚為度。
兩耳返聽,即返聽於內。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聽。內聽之義,非在於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注,以便收心入靜。
口須塞兌,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
舌抵上顎,即把舌面反捲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顎。因為上顎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氣。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兩且口腔乃是任督二脈的分界處,舌抵上顎便能夠將任督二脈搭連起來。這個動作,內丹術中有個專業的術語來稱呼,叫做“搭鵲橋”。
自然呼吸,即如同平常呼吸一般,自然而然即可。而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則應當逐漸做到輕、緩、勻、長、深這幾點。輕指呼吸輕細若無;緩指氣息舒緩不躁;勻指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即指要氣息悠長;深則指氣息深厚。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開始練習“聽息”的功夫。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而是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方慕南平常便是個能夠安下心坐得住的人,而他剛才喝的那杯茶水又有清心靜神的作用。因此這一初次的修煉,卻是便達到了靜功第一層次第,身靜的層次。
約有一個小時左右後,方慕南從入定中醒來。輕輕吐出一口長氣,感覺並無不適之感。抬腕看錶確定了下時間,他不禁微微咋舌。自己這一坐竟是坐了這麼久,而在這並不是很舒服的石凳上坐了這麼長時間,他卻是也並沒有感到絲毫不舒服與累的感覺。
轉頭一瞧,卻是不見陳摶身影。放開了視野搜尋,立馬瞧見了陳摶正站在右前方的一處藥田裡,不知從哪裡拿了個竹簍,正在採藥。他一瞧去,陳摶立生感應,轉頭相瞧。微微一笑,放下了手中竹簍,抬步一邁,只一步便即跨到了他身前。
方慕南起身叫了聲“師父!”
“很好,你第一次入靜便達到了身靜的層次。”陳摶點頭稱讚了他一句,然後指了指他身後主屋旁的一間瓦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