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生活規律和習慣,以及每個人的性格,這些貌似簡單的習慣和特徵,恰恰構成了每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質。這種特質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任何人都是如此,杜莉萍也不例外。她的行為不會超出她的習慣,即便偶爾有違背慣常規律的時候,但左右她行為的,仍舊是她自身的性格。每個人的習慣左右著每個人的行為,我們以為,在許多時候是人們自己在選擇方向,而實際上,選擇方向的是躲藏在我們身體裡的性格,譬如:面對兩盤大眾都喜歡的食物,一盤有辣椒,一盤沒放辣椒,喜歡吃辣椒的人一定選擇第一盤,而不喜歡吃辣椒的人一定選擇第二盤。這種選擇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有人想要毒死那個喜歡吃辣椒的人,他只要在有辣椒的食物內下毒就行了,即便被害者有選擇的權力,在他自身固有性格的指引下,他必然會吃下有毒的食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就像是一組編好的程式,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觀察和分析,一切人物的行為都是可預計的。
“你想說什麼?”東方聽到這裡,已經覺得全身毛髮悚然。楊君的這個關於程式的理論,從根本上絕對了一件事:人生來就沒有自由,生來就受自己的性格控制,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那麼,受自己的性格控制,這究竟算不算受自己控制呢?這種思考讓東方頭腦一片混亂。
楊君在想到前述關於程式的問題時,頭腦裡也產生了同樣的混亂。但他很快拋開了這種思考,回到現實中來。經過那一番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從邱思民將衣服送給蔣小晴的那一刻開始,她的死亡結局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因為蔣小晴得到一件如此昂貴的衣服之後,依照她的性格,必然會向平時的死對頭喬茵茵炫耀;而依照喬茵茵的性格,也必然會要求母親給自己買一套同樣的衣服;依照杜莉萍的個性和習慣,茵茵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對手又是自己一貫討厭的女人的女兒,這件衣服也就必然會買——事情進行到此,各人的個性嚴格遵照“程式”進行,不需要任何外力的介入,就能依照某人事先的設計進行。至此之後,也就是蔣小晴向喬茵茵挑釁的第二天,同樣也是杜莉萍死的那一天,“程式”繼續執行著。
“程式”執行的第一步,也是杜莉萍死亡關鍵的一步,是她每日都要服用的那種對抗低血糖的藥物。必須保證在事情發生的那天早晨,杜莉萍沒有服用這種藥物,否則,即便之後的一切都依照“程式”執行,缺少了低血糖這個要素,杜莉萍也許就能穩穩當當地走下樓梯,什麼事也不會發生。
誰能讓杜莉萍在那個早晨不服用這種藥物呢?
服用藥物已經成為杜莉萍的習慣,如果說在此之前,支援“程式”執行的,是每個人固有的性格和習慣的話,在藥物這一環節,要讓“程式”依照既定的思路走下去,要做的卻恰恰相反,不是要維持習慣,而是要打破服藥的習慣。這種習慣要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打破?在喬江說完事情的起因之後,楊君就想到了這個問題,隨後也很快得到了答案——杜莉萍那天早晨沒有服用藥物,是因為放藥的瓶子空了。照杜莉萍自己的說法,前一天晚上最後一次吃藥時,藥瓶裡還剩下半瓶藥,第二天早晨卻莫名其妙地空了。
誰能將藥瓶倒空?
必然是在杜莉萍前天晚上服藥之後,到第二天早晨吃藥之前,這段時間裡和她有接觸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這一點楊君也作過調查,在這段時間裡,和杜莉萍有過接觸、並且有機會將藥物倒空的,除了喬江父女之外,就只剩下邱思民。那段時間他一直命令杜莉萍加班,並且自己全程陪伴,完全有足夠的機會做到這件事。
從已經知道的情況可以看出,在“程式”執行過程中,邱思民是一個出現得最多的干擾因素,許多時候,如果不是他的作用,事情完全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因為有了他的努力,杜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