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雖不是心甘情願,但姿態還得擺在那裡。
關於武昌起義,此前革命黨人曾經為在廣州,還是在武昌發動起義,發生過較大分歧,反對武昌起義的人認為清兵從北方調兵至湖北,可朝發夕至,這樣對於新生的革命軍而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支援武昌起義的孫武等人則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武漢有鋼鐵廠、兵工廠、火藥廠、造幣廠,可謂械jīng餉足之地;且武漢又是水陸交通中心,江南有湘贛呼應,糧秣運輸便利,江北有武勝關險要可守,東南一帶,傳檄可定;而湖北由**官吏瑞徵當道,他此前竭力主張鐵路收歸國有,引起民憤滔天,又同皇親國戚載澤等人表裡為jiān,國人早已痛恨他們的逆施倒行之舉,倘若義旗一旦舉起,全省百姓勢必都會積極響應。從兵力、武器、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優越條件來看,是廣州無可比擬的,最後的結果證實,選擇在武昌起義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次武昌起義與歷史上略為不同,但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未變,主要過程也差不多,蔣翊武被推舉為革命軍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惟舉為參謀長。政治上,共進會負責人劉公被推舉為政治籌備處總理。
起義的號角吹響之後,革命軍經過一夜浴血鏖戰,到10月rì3上午,武昌全城已光復。九角十八星革命軍旗幟在武昌城頭上高高飄揚。次rì,起義軍又收復了漢口和漢陽,武漢三鎮全在革命軍掌握之中。
李天成在十月三rì上午,立即召開了記者招待會,發表了公告,表示對武昌革命軍的支援和理解,這樣做是在政治上的一種姿態,因為自己此前一直貫徹與同盟會革命黨人積極合作的政策,不過他心裡十分明白,他與革命黨人之間的關係,只能是既聯合又打擊,三國時,孫權與劉備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需要對方時就把酒言歡,抱成一團,不需要對方時,就一腳狠狠地踹在地方的脊樑骨上,反目為仇,大打出手,李天成和孫中山同樣都為此做好了心理準備。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李天成立即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制定了一些列應對策略,因軍務而無法到場的將領皆透過電傳轉發了會議內容和決定。
袁世凱出山比歷史上更加快速,清廷在十月三rì上午便頒旨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拒絕後,清廷連下三道聖旨,要求袁世凱立即掛帥,到十月五rì,袁世凱便宣佈掛帥,出山擔任北洋軍統帥。
隨後清廷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們認為李天成是一塊硬骨頭,需要長期軍事鬥爭方可徹底剿滅振**,而新生的武昌革命軍和四川等地的暴民起義軍,則是相對弱小的勢力,清廷如果用重兵攻打振**,那其它各省的弱勢革命軍,很快便會如振**一般,漸漸成長為強勢力量,所以載灃和隆裕太后等人商議之後,決定柿子要檢軟的捏,於是做出了分兵攻打武昌的決議,以圖快速澆滅革命的火種,將武昌起義扼殺於萌芽之中。
袁世凱剛剛掛帥,便根據清廷的決議,立即調集原駐běi jīng仰山窪的陸軍第一鎮和京城禁衛軍,和駐天津的陸軍第四鎮,駐山東的陸軍第五鎮,外加河南的第四混成協組成三軍,第一軍軍統為蔭昌,第二軍軍統為馮國璋,第三軍軍統為載濤,三軍緊急調撥,朝漢口方向開進。
其中的第五鎮和河南混成協等清兵,原本是剛剛集結到蘇南常州、南通和宜興等地的部隊,這次武昌起義突然爆發,還未站穩腳跟的清兵便立即接到了調令,調轉方向朝武漢進發,對振**所做的前期軍事準備變得毫無意義。
清兵大部離開之後,駐紮在常州、無錫、湖州等地的振**第一、二、三師頓時壓力大減,雙方兵力對比原本為清兵五萬多人,振**三萬人,清兵還準備繼續增兵,而此時清兵陸續離開的部隊有兩萬多人,只留下了宜興一部四千人,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