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開了親兵營的護衛圈,跑到趙引弓站著的那段護壁下面,昂首大聲喊道:“西去和淮南軍廝殺,不知這三千弟兄還有幾人能夠回到家鄉,去亦是死,回明州也是死,還不如回明州還能埋在家鄉,死後還能得點祭奠,不用當孤魂野鬼。趙將軍你帶我們反了吧,我等推你做那明州刺史。”亂兵們聽到那這漢子的吼聲,頓時爆發出一陣趙刺史的吼聲。
趙引弓心頭狂喜,他心中期待這個聲音不知道已經多久了,此刻心願得遂,眼前一陣發花,差點沒從護壁上跌下來,連原先計劃好的謙遜推辭早拋到了九霄雲外。還好站在營門的監軍出來幫了大忙,指著那漢子罵道:“你這賊配軍,竟然敢煽動作亂,來人呀,快將他拿下,亂棍打死了再說。”
下江南 第132章 大亂
第132章 大亂
那監軍大聲斥罵,四周的護衛親兵都被那副將李伯如事先囑咐過了的,只當作沒聽見,監軍喊了四五遍,可連半個人影也沒有看見。那漢子聽趙引弓說是黃刺史得敕令讓他們西去,早就恨的牙也碎了,又聽到那監軍說要將他斬首,立刻便把他當做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三步並作兩步衝到那監軍面前,一把抓住對方的胸口衣衫,摜倒在地,一腳在胸前踏住了,從懷中拔出一柄匕首來,罵道:“你這奸賊,今日倒要看看誰砍誰的腦袋。”
那監軍先前不過是個儒生,詩文寫的和刺史黃晟的意,便被派來做趙引弓的監軍,是因為伐董昌之戰已是必勝的一戰,不過是給他一個索賄發財的機會罷了。如今一下子被人踏在腳下,眼前白刃晃動,方才胸中那股勇氣早就跑到爪哇國去了。身體抖得跟篩糠一般,口中結結巴巴,連求饒的話也說不出來。
那亂卒見平日裡高高在上的監軍這般摸樣,心底下更是萬分鄙視,也不再多言,一刀刺入胸口一剜便結果了那監軍的性命,又三下五除二割下了首級,提在手上舉過頭頂給四周的亂卒們看清楚,圍觀的亂卒們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聲,那亂卒待眾人看清楚了,轉身跪在趙引弓面前抬頭喊道:“那黃晟無道,倒行逆施,不恤士卒,將軍你五代在明州為將,恩澤深厚,何必居於此等庸人之下,反了吧!”
趙引弓心頭狂喜,臉上卻滿是不情願的顏色,答道:“爾等不過是為了回鄉,才擁我做這冤大頭,將來只要那黃晟開口允許你們各自回鄉,只怕你們便立刻丟下我一人去頂罪。我還有父母親族,可不能連累了他們。”
那漢子聽出趙引弓口氣鬆動,心頭大喜,趕緊起身對外面的千餘亂卒大聲喊道:“只要趙將軍願意領我等回鄉,我等便擁立趙將軍為明州刺史,不離不棄,若有違背此誓言者,定當死後不入祖墳,當那孤魂野鬼。”此刻場中人皆是軍中漢子,死於非命倒是題中應有之意,畢竟瓦罐難免井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但是死後不入祖墳,成那孤魂野鬼卻是軍中男兒最害怕的事情,這等誓言倒是毒的很。
亂卒們立刻轟然而應,他們都心知若要違反刺史敕令,返回明州,必定要一個頭領,否則不要說一路上的艱險,就算回到明州,也逃不脫官吏的處罰。若是主將趙引弓願意,那自然是最好了,他本來就五代在明州為將,這軍中許多將吏都是他先輩的袍澤故舊,自己又多力善射,在軍中極有勇名,此次出兵攻打董昌他也多有戰功,所得恩賞大半都分給士卒們,記得軍心。有幾個膽子大的已經沒口子“趙刺史、趙使君”的亂喊起來了。
趙引弓還想要推託一番,旁邊的副將李伯如走道他身前,跪下大聲喊道:“趙將軍,弟兄們並非想要作亂,只是出征已久,家中田廬妻小皆不知安否。如果你要獨善其身,那這數千跟隨你從明州的弟兄們難道讓他們回去被那黃刺史之罪不成?這於心何忍呀。”
趙引弓聽到李伯如這番話,心底早就樂開了花,表面還裝出一副極不情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