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了暴秦的統治,而我朝高皇帝統帥天下群豪共抗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問鼎天下,原因為何?其中很多,但是有一點大家不能否認,項羽麾下多任貴族,而高祖則不問出身,僅問才學,最終高祖麾下人才鼎盛,而項羽呢,連唯一范增都給逼走,其不敗可有天理?”
“那主公的意思也是要效仿了高祖,不問出身,僅問才學了?”陳群總算是對劉琦的意圖有些明白,這才暗暗鬆了一口氣,因為他深深的明白一點,寒門雖然也有不少才華橫溢之人,然而無論是數量還是才華的優劣,甚至包括家族的底蘊和文化的積澱,很明顯是比不過世家大族的,所以,就算是平等的機會放在眼前,寒門也是絕對比不過世家大族的。
劉琦卻是點了點頭說道:“諸公當知道,我朝孝武皇帝時期,卻推行察舉、徵辟、任子、貲選等制,其實也是兼顧才能與出身,因此史學家才發出‘漢之得人,於茲為盛’之感慨。遠的不說,且說曹操與袁紹用人之別吧,袁紹自恃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用人首重門第,次論品行,而那些有真才實學卻出身寒微或品行不端之人卻不受重用,比如曹操麾下第一謀士郭奉孝,此人為人行為不夠檢點,有素喜杯中之物,在袁紹軍中不受重視,卻為曹操所禮遇,為曹操謀劃天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許攸為人貪財,袁紹厭棄,曹操卻禮遇,最終許攸奔曹操,並獻計取烏巢,最終令曹操獲得官渡之戰勝利。”
說到這裡,劉琦忽然正色說道:“所以,孤認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出身高貴卻並不一定代表就有治國安邦之能,孝武皇帝處於盛世之時,尚能不拘一格,延攬人才,我們如今處於亂世,更應如曹操一般唯才是舉,不問出身,亦不能執著於品行,只要其人有安邦定國之策,我們就當一視同仁,即便是品行不端、出身寒微,有功的就當賞,而即便是王公貴族,豪門世胄,如若有過,亦當受罰,因此,選才之策,首先要公正,這樣才不會讓天下士子寒心。更何況,我們說是公正,實際上還是世家大族佔了便宜,畢竟在其門下將會有更大的機遇出現人才,而且有更大的機遇出現大才,而即便是才能一般計程車族子弟,不是還有任子和貲選的途徑嗎?這便是孤之論,不知諸公意下如何?”
劉琦此言一出,即便是以陳群、蒯越、黃承彥等人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官員也都心悅誠服,而出身寒微的彭羕、黃權等人則更是衷心擁戴。
“主公之意,臣等已盡皆明白,只不過不知主公將何以評定才能高下?說到現在,其實主公這個問題還是沒有明確說出來。”陳群性格耿直,倒也不怕處處針對劉琦會遭報復,再次提出了他的疑惑。
劉琦卻是淡淡一笑,緩緩說道:“其實辦法也很簡單,對於升遷之文官,主要看戶口、財稅以及官聲等項,合格的留任,不合格的降級,優秀的拔擢,武將則主要看軍功,立功受賞,無功留任,戰敗或者出現各種違規之事便受罰。而對於那些初次授官之人,我們則仿效察舉制考核之法,舉行考試,優秀者便授予官職,根據優秀的程度授予不同的官品,此事不就解決了嗎?”
“透過考試授官,這樣的辦法倒是新鮮,不過看起來倒是可行,最起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都肯定會得到一展才華的機會,無論是寒門子弟還是世家子弟,只要胸中有才華,都能謀取到高位,這樣看起來也的確公正了不少,如果主公能把此法推行於五州之地,想必那些才智之士將會競相歸於主公門下,如此一來,想必主公麾下人才之盛,絕對是讓曹操都能仰望的局面。”
幾乎是所有的官員在聽了劉琦的一番話之後,都存在著與這種思想相類似的想法,所以,他們竟然全都沒有反對。
“不知主公可有考試之法?”賈詡最終開了口,緩緩問道。
賈詡一般不說話,但是他作為楚國之內除了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