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往以往,靖海水師的主力船隊,也很少整編制的駛入海州主港,更多的是駐泊在十數里外的東西連島軍港上。
三月二十八日這一天,靖海水師艦隊,整編制的駛入海州主港受閱,稍有些眼力的人,都能猜到,這是要出港大打出手了,更何況還有著前所未見的新式戰艦;一時間引人無數民眾湧入碼頭圍觀靖海水師整編制離港作戰的盛況。
在海州主港的核心碼頭上,甲卒林立,將圍觀的人群擋在外圍。
靖海水師副指揮使兼領新編特混鎮師制軍的楊釋,將親自率第一新編艦隊打第一仗,此時他身穿戎、手按指揮刀,率領參謀將官團,站在碼頭前,等候艦隊入港。
林縛及宋浮、高宗庭、孫敬堂等人,則坐在稍後的高臺,看著整個艦隊入港,對第一新編特混艦隊進行離港開赴戰場最後的檢閱。
艦隊的入港有序而緩慢,需要大家有耐心等候。
林縛不些不耐煩,側身看向站得稍後的連島弩場督事官石鳳台,問道:“燕虜用吳曼成制噴焰弩,才破二十步外皮甲;軍械監初制伏火弩時,也能破二十步外甲具?”
北燕試製伏火弩的詳細訊息,也於稍早一些時間從燕京的內線快速傳到海州來,成為海州這兩天來的新鮮話題。
“宋學士率我等初造銅弩,也只能『射』殺二三十步之敵,”石鳳台說道,“吳曼成早年與范文瀾、陳復並稱遼東三少,能從隻言片語之間知曉伏火弩之秘,以三月之功試成伏火弩,確實是名不虛傳……”
高宗庭、吳齊、葛存信等人在知道北燕試製噴焰弩的訊息之後,倒不甚緊張。
『射』程二三十步的噴焰弩與散彈『射』程四百米到六百米、實心彈『射』程一千米到三千米的伏火弩,這之間要跨越的鴻溝太大了——
軍械監在七年前最早試製的伏火弩原型,『射』殺距就達到三十步。
『射』殺距僅有三十步的伏火弩,除了在守城壘時能發揮出一些作用外,在正面交鋒的戰場上,還遠遠不能取代一百步『射』殺的步弓及臂張弩、一百五十步『射』殺的蹶張弩、二百五十步到四百步的床弩的地位。
可以說,前朝宮中所傳的噴焰戲差不多就將伏火弩的原理說透,伏火弩的原型也早在七八年前就試製成功。
但是,就是在伏火弩試製成功之後,軍監械這些年來上面投入的資源,也不下於打一場荊襄會戰,無非就是開發威力更強的火『藥』,製造能承受更強爆炸壓力的膛管,不斷提高膛管跟彈丸的加工精度,開發配套的瞄準及野戰行軍技術——這一系列技術的發展,都賴於淮東技術體系的整體發展,這是用數萬人、十數年時間堆積出來的,怎麼可能叫燕虜短短三五個月時間裡超越過去?
淮東軍甚至在前期高強度、高密度的演『射』中,初步發展出伏火弩水陸軍戰術,並培訓出第一批炮兵指揮官及合格炮手來。
望鏡提前裝備到旅營,可以說是為列裝伏火弩做準備;僅發火裝置在短短六七年裡,就更新了三代技術,從早期的火棒、火門、火繩,一直到此時使用燧石擊火的裝備,才算是勉強人意。
甚至在優先發展單人型伏火弩(火槍)及重型伏火弩(火炮)上,淮東軍內部也曾有分歧,最終還是林縛大手一揮,確定優先發展火炮。
四斤伏火弩,膛身僅重四百斤,裝備上牽引車,用騾馬拖拽,能很好的隨步旅進入地形複雜的戰場。四斤伏火弩,一次能發『射』六十枚鉛丸,形成的彈幕能對三百米外的人馬造成有效殺傷,至少在資源有限的早期,發展火炮更能顯著的提高淮東軍的戰力。
如今軍械監炮廠,每月最多能鑄八十門輕重型火炮;在過去一年時間裡,加上早期生產的火炮,淮東水師及陸軍列裝的輕重型火炮,已經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