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專史,它的作者是唐代杜佑,杜佑唐朝中葉的宰相,著名的史學家。《通典》學術價值很高,但並不值錢,因為它太有名,所以各朝各代翻刻本有很多,翻刻本多了流傳就廣,如果以原書真實面貌出現,對藏書家就不會有多大的吸引力,價錢也高不上去。所以作假者才將《通典》偽造成《國史通典》。
唐風哈哈一笑,不緊不慢的說道:“關鍵的問題就在這兩枚藏書印上,劉兄不妨想想,為什麼造假者不留其他官府和其他人的藏書印,偏偏留了南京翰林院和季滄葦的,要知道這兩枚藏書印可是如雷貫耳啊,特別是“季滄葦圖書記”,這是有證可查的。”
“你的意思是”劉書南想了想之後,恍然大悟的說道:“因為真的就有這麼一本書!”
★關於書友提到的,跟官方合作的問題,其實後續章節展開之後都會明瞭。為了整體情節的推進,覆沒辦法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全集中在一起解答。後續還會更精彩,還請大家繼續支援本書,絕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第五章 錯有錯著
唐風搖著頭說道:“《國史通典》這本書是存在的,但也是《通典》改的,而‘南京翰林院印’和‘季滄葦圖書記’兩枚藏書印也是真的,我估計這至少是明朝以前的古改本。”
物以稀為貴,存世量決定一件古玩的價值,古玩也是消耗品,流傳時間越長存世量就越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本作偽的《國史通典》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因為他是明朝以前的古改本,這種改本的存世量根本無從考證,因為他跟後世的改本混淆在一起了。既然都無從考證了,數量肯定不會多,因此,這作偽的《國史通典》也就成了古玩,而且比它的前身《通典》更值錢。這是一筆糊塗賬,偽品比真品更值錢,對唐風來說,他只要能證明這本書是明朝以前的改本他就能賣出好價錢,而這兩枚藏書印恰好能夠證明。
南京翰林院印是明朝翰林院的藏書印,這是明朝時期的官方修撰典藏機構,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待遇很高的單位。按理來說,這種機構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將一本作偽的《國史通典》鈐上藏書印。但這裡涉及到一個歷史變遷,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南京還是被認為是明朝的都城,所以,翰林院並沒有一起遷走。
離了老大的支撐,這幫小弟的地位一落千丈,結果導致場子日漸冷清破敗,小弟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清貧。待遇不好,水平高的就會跳槽,留下一幫水品差的亂蓋藏書印,甚至還有靠著這枚權威的藏書印吃飯的可能,就跟全國牙防組似的,給錢就蓋章。
“季滄葦圖書記”的主人季振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書家,他生平藏書無數,但根據史料記載,他並沒有收藏《通典》,反而收藏了《國史通典》。畢竟是吃著明朝的飯長大的,一看到南京翰林院印倍感親切,收藏了。不管什麼原因吧,反正季老先生收藏過一本《國史通典》,這才有了後世作假者的仿效,作假總需要藍本的。
劉書南聽唐風說了半天,還是一知半解,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還是價錢比較直觀一點,他問道:“那這本書該值多少錢呢?”
唐風說道:“估計有一萬塊錢吧。”
劉書南沒有說話,心裡卻在嘆氣,一萬塊錢就把你樂成這樣了?
再老土的鄉巴佬也懂財不外露的,唐風並沒有告訴劉書南這本書的真正行情,他起身說道:“劉兄,我還有要事,先告辭了。”
慌亂的城市就像賽車場,滾滾車流在賽道上飛速流淌,玻璃結構的高樓大廈反射著耀眼的光,時尚美女佔據著廣告的牆,衣著光鮮的路人匆匆又忙忙。這時,一枚硬幣骨碌骨碌的滾向馬路邊的下水道柵欄,一個揹著揹包、穿著樸素的年輕人飛身跑上去,在硬幣即將滾入陰溝的剎那,一腳踩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