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對女兒隱瞞了十幾年,她自己也不好過,故而見到唐小山,下意識地便想讓她與淑媛這對堂姐妹親近一些。
淑媛帝姬不知內情,只是看到唐小山,也不知真是因為血緣相近,還是別有原因,莫名地便感到親切,微笑道:“小山姑娘博聞廣記,孃親與王大人早已多次說與我聽,日後還請多多指教。”
唐小山謙虛一番,坐回席上,斜上方卻有一老者哼了一聲:“聽聞唐姑娘才學驚人,直可謂博古通今,不知於經學之道,可有研究?”
眾人看去,見說話的,正是掌管樂府的賈負賈老。
早朝時,神皇陛下欲請賈老為淑媛帝姬的經學講師,任太子太傅,明妃娘娘卻向神皇舉薦了唐小山,知道賈老脾氣的,早已猜到今晚宴上賈老必定要嚮明妃娘娘口中的這位才女發難,現在果不其然,於是紛紛向唐小山看去,看她如何應付。
唐小山卻是微微一笑:“經學之道,略知一二。”
賈負道:“既如此,敢問才女,世人皆樂富而惡貧,聖人卻說‘貧而樂’,卻不知貧有何好處,聖人樂之?”
唐小山微笑:“‘貧而樂’三字,雖在許多典籍中有見,但最初卻是源於《論語》中之‘莫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而《論語》自遭秦火,到了漢時,或由孔壁所得,或是口授相傳,故又有今本、古本、齊論、魯論之別,今世所讀雖是‘貧而樂’,但按古論,卻該是‘莫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少了一字,意思已是截然不同,今人以訛傳訛,以聖人之言,勸人安於貧困,其實聖人但願天下萬民無不富足,若只是貧,有何可樂?貧而不失其道,才是聖人本意。”
讀經之人雖多,但大多都是“讀死書,死讀書”的腐儒,“貧而樂道”四字只在古論中出現,令人所用的俱是“貧而樂”,賈負本以為這姑娘不過是十來歲的樣子,就算讀過幾本《論語》,但《論語》版本極多,每一本大體相近,卻又有些微不同,很多人都是知今而不知古,他本想在唐小山對“貧而樂”作出解讀後,再教訓她讀經而不溯源,卻沒想到唐小山雖然年紀不大,平日無事卻好讀書,各種版本的《論語》全都讀過,未上他之當。
賈負念頭一轉,又問:“聖人又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敢問才女,此意何解?”
唐小山輕嘆一聲:“這又是後人曲解聖人之言。此句本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聖人本義,禮樂教化,國之大事,百姓若有足夠智慧,可讓其參與,就算愚昧,亦當解釋給他們聽,讓他們知道為何要那般做。後世一些人卻為迎合帝王之意,強讀成‘不可使知之’,言聖人之意,國家大事,百姓只需照做,無須知曉,只是少了兩個斷句,聖人之意全被曲解,聖人若是復生,得知自己的話被人這般利用,不知是否會被氣得再死一次?”
淑媛帝姬道:“原來如此,我每每讀到此句,亦覺奇怪,孔夫子既說‘有教無類’,為何卻又說禮樂教化,不可使百姓知之?卻原來是後人曲解聖人本義。”
此時,賈負已知道這少女絕非是死讀書之人,卻又想著,她就算再怎麼聰明,年紀也是有限,就算從一出生讀到現在,又能夠讀上多少,記上多少?
於是挖空心思,盡找些艱澀生僻的句子前來相難,誰知唐小山不但從小讀書,卻還過目不忘,且別人讀書,對老師的教導大多不敢質疑,她卻是總有自己理解,旁徵博引,聽得眾人紛紛點頭。
神國與外界不同,所謂出則為將,入則為相,實行的還是秦漢之前文武不分家的體制,如八聖十六神,不但武功獨到,於文采上亦要高出尋常人,眼見賈經師問得這般生僻,這少女卻是對答如流,沒有絲毫遲疑,不由得開始佩服起來。
賈負心想,尋常問題,只怕難不住這丫頭,略一沉吟,又道:“孔子正禮樂,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