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5部分

有些自言自語道,“到底是在哪裡出現了問題?還是說我的才能只有這點水準?我現在還活著,是否就意味著我還有機會?”

機會……

機會終究會降臨……

可是當機會降臨的時候,我又是否還有能力把握住這機會?

“巴巴羅薩”即將開始……

如果不能在42年之前,把握住機會的話……

我、德意志、全世界就一起毀滅吧!

第四章懸崖邊緣(4)

第四章懸崖邊緣(4,到網址

………【第五章 懸崖邊緣(5)】………

任海濟在謀劃著奪權。

是的,任海濟在謀劃著從希特勒手中奪取德意志的最高權力。這個計劃他從39年找回艾瑞卡開始便整整謀劃了2年時間,從半年前法國戰敗後便開始執行。

想要從希特勒手中奪取權力,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引發德意志的混亂。希特勒一死,以他為中心的德意志權力集團必定會崩潰。失去了希特勒的壓制,那群納粹黨徒每個人的野心與慾望就會瞬間沖垮個人理智。緊隨而來的就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混亂。

更何況德意志還在戰爭中。戰爭時期,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的突然死亡。如果沒有平穩的權力過渡,那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歷史上羅斯福的身亡之所以沒有給美國帶來動盪,除了這位輪椅上的偉人早已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將走向終點,權力的交接已平穩完成外。席捲全球的戰爭即將結束,美國即將走上最後勝利者的道路。此外對於三權分立的美國人來說,一個總統的權力並沒有達到足以影響整個國家。

可德國不同,希特勒在德國的權力無人能及,無人能約束。這個一手掌握著德國政治、經濟與軍事命脈的領導人如果在權力交接之前便突然死去,就好比一個人被突然抽走了脊椎骨。即便他的大腦依然能思考,可對於身體的指揮卻力不從心。

任海濟並不想要個混亂的德國,尤其是在戰爭時期。他沒時間讓陷入混亂的德國重新找回秩序。所以奪權過程必須經過仔細策劃。

任海濟的計劃很簡單。

先在法國引發一連串混亂,讓希特勒離開德國,去處理那些自己引發的騷亂。之所以選擇法國,因為這個國家在歐洲大陸上的意義。儘管它已向德國投降,但希特勒絕不會無視這個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他一定會離開德國,親手去處理這些事。只要希特勒一離開德國,自己的機會就多的是。

同時讓“瓦露基利”進入柏林,用這股只聽從自己命令的軍事力量一舉壓制住那些因希特勒的突然死亡,而蠢蠢欲動的納粹高層人員。

再結合“西格恩”和海德里希的蓋世太保在混亂爆發前,一舉剷除所有反對派。德意志最高權力的交接就能在平穩中渡過。

可現在不同了,提前一個月,即將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讓這個奧地利小鬍子不可能離開德國,去處理法國事務。希特勒很可能將法國發生的騷亂隨便扔給某個德國將軍去處理。而“瓦露基利”在擴編之後,更是多了2個國防軍師在時刻監視著他們。

這就是讓任海濟最無奈,也是最討厭的結局。

現在知道在當初的軍事會議上,為什麼任海濟面對凱特爾沒有任何問題了吧。他一點也不關心“瓦露基利”會被安排在何處。一點也不關心對手的實力。甚至不關心行動時間。因為在他的設想中,只要希特勒死在法國,自己奪權成功。那之後的“巴巴羅薩”行動就會在自己的命令下停止。所以對這個入侵蘇聯的計劃,任海濟一點也不關心。

讓任海濟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計劃中的作戰過程、德國人面對蘇聯的態度都和自己記憶中的完全相同。可為什麼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