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首先派遣文官到地方擔任州郡長官,以之挾制武官,並各地設通判一職,以為牽制;隨後收回了各地的財權,明令各地將多餘的收入移交京師;並且將各地軍中的精銳將士都抽調到京都禁軍中來。宋朝禁軍擴充到幾十萬人,而各地所餘兵士都是些老弱兵員,缺乏戰鬥能力。這些措施從政權、財權、軍權三方面消除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基礎。除此之外,趙匡胤還分割了朝廷重臣的權力。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的權威,鞏固了中央政權,徹底改變了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的情況,終宋一代也沒有出現割據的情況。但是這些措施但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加大、權力互相鉗制、地方實力削弱,埋下了宋朝日後積貧積弱的種子。

二十二

正 文

寇準力主抗遼寇,狄青不為出身悵;

文正岳陽悲天下,歐陽劃沙藝業成;

包拯鐵面傳美譽,安石變法意圖強。

釋 義

寇準力主抗遼寇

澶淵之盟:

寇準字平仲,是北宋的宰相。公元1008年﹐遼軍大舉侵宋,攻城掠地,深入宋朝腹地。宋真宗趙恆因懼怕遼軍,準備遷都躲避。寇準認為若是遷都躲避,定會引起前線軍心渙散,所以力主抗遼。在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放棄了遷都,親自前往前線,並登上澶州北城城樓督戰。宋朝軍民看見宋真宗親臨前線,倍受鼓舞,“萬歲”之聲傳出數十里。連番激戰之後,遼軍只得提出議和。雙方於十二月初達成停戰協議,宋朝派使曹利用與遼國蕭太后進行談判。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合約規定:遼國歸還佔領的宋朝土地,宋朝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當時宋年收入一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三千萬以上。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這次合約史稱“澶淵之盟”。

狄青不為出身悵

面涅將軍:

狄青字漢臣,是北宋的名將。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兄長與人鬥毆,代兄受過參加了軍隊。後來狄青在與西夏的戰爭中英勇作戰、屢立功勳,最後做到了樞密使的官職,成為了宋朝最高的軍事長官。由於宋朝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士兵地位非常低微,為了防止逃兵,臉上都被刺了字,古語稱之為“面捏”。狄青身居要位,臉上卻依然留著刺青。宋仁宗曾經勸說狄青將字用藥把字除去,狄青卻堅決不肯,並說:“陛下你提拔人才不計出身,為臣留著這些刺青,要讓士兵們看一看應該如何去做。”後來有人拿著一副狄仁傑的畫像找到狄青,對他說:“將軍既然姓狄,不如認狄仁傑為先人好了。可以抬高自己的出身。”狄青卻說:“我不過是幹出些起色,怎麼能亂認是狄公的後人。”堅決地拒絕了這件事。

文正岳陽悲天下

慶曆新政: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宰相。范仲淹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在他的《岳陽樓記》中曾提出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理想。宋朝由於採取了強幹弱枝的政策,造成了官僚過多,行政效率低,人們生活苦難。公元1043年,范仲淹與富弼在宋仁宗趙禎的授意下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一系列的新政。由於這次改革發生在慶曆年間,史稱“慶曆新政”。 這些新政清減了官僚,提高了行政效率,鼓勵了生產。但由於慶曆新政觸及到了整個士大夫層的利益,改革受到了他們的堅決反對。公元1045年,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先後被被排擠出朝廷,各項改革措施也被廢止。

歐陽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