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8部分

軌道滾動的有輪緣的車輪,為其提供機動性。“巴黎大炮”總重三百七十五噸,大炮本身就有一百八十噸。炮筒按固定的五十度的角度升高,而射程的增加或減少則由改變黑色火藥的數量來調節。巨大的鐵路旋車盤可使炮架和大炮作水平面的旋轉以改變方向。

然而,不幸的是,即使是埃貝哈特博士這樣的天才也無法預言“巴黎大炮”將擊中巴黎的哪一個地區。炮轟開始的前幾天,德國特工人員就接到了報告每發炮彈擊中的地方的命令,但根據他們的報告進行的計算,甚至無法使一發炮彈擊中戰略目標。所有炮彈不分青紅皂白地落在公園、公共建築物、住宅和醫院。彷彿要表明它的非戰略目的似的,巴黎大炮於3月29日耶穌受難日,作了它最悲劇性的一次發射。下午4時30分,教堂裡到處都是跪著做禮拜的人,那時,一枚對著巴黎中心的聖熱爾韋教堂飛來的炮彈中止了其行程而落在屋頂上。

支撐拱頂天花板的一根大柱斷裂了,數以噸計的石塊嘩啦一聲坍了下來,壓死了八十八人,內中有六十九個婦女,三個兒童;另有六十八人受了重傷。4月2日,星期二,舉行了大規模葬禮,許多政府高階官員都參加。當時德國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曾下令巴黎大炮在那天下午保持沉默,但威廉二世卻興高采烈地乘汽車駛往聖戈班“巴黎大炮”的發射陣地,親自向炮手們祝賀。…;

在發射五十發到七十五發炮彈後,“巴黎大炮”用舊了的炮筒就得拆下來被運到克虜伯廠,把炮口口徑擴大到九點一五英才。這種安排使火線上每次只能有一門大炮。在三十九天內發射了一百八十發炮彈後,大炮就得轉移到另一個地區,在那裡再恢復對巴黎的炮擊。

“巴黎大炮”一共向巴黎發射了約三百七十發炮彈。在1917年發生過失敗主義和反抗之後,法國人對於動搖士氣的危險深為警惕。工人機動小組奔赴每一發炮彈爆炸的地點,運走碎片,重新鋪築街道。為了抹去德國任意射擊所造成的一切可能的傷痕,精明的法國人把損毀的公共建築物總是修復成它們以前的樣子,軍事設施則從未被擊中過。所以德國人想用“巴黎大炮”打擊法軍士氣的目的最終落了空。

但在二十年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德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下,世界上最大的火炮——“多拉”大炮在德國悄然問世。

多拉大炮是一種超射程火炮,是希特勒上臺後就開始秘密研製的超巨型火炮,在設計計劃當中,這種超級火炮主要用來對付馬奇諾防線和直布羅陀要塞的防禦工事。

馬奇諾防線全長351千米,約由5600座永備工事組成。工事極為堅固,其掩蔽部頂蓋與牆壁厚達3 。5米。即使有像“大貝爾塔”炮那樣420毫米口徑火炮的炮彈直接命中,也難以造成防線內部人員的傷亡與裝備的損壞。德軍從馬奇諾防線出現一開始,就處心積慮的想要打破它,因此才有了“多拉”大炮,因為只有用最強勁的火力才能打破這道堅固的防線,才能有效的降低德軍的傷亡。

“多拉”大炮除了在身管長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全炮約長43米、寬7米、高12米、重1350噸,幾乎是“巴黎大炮” 的兩倍。炮彈也大得驚人,其中高爆彈重4。81噸,內裝700公斤炸藥。另一種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穿甲彈則重達7。1噸,內裝250公斤炸藥。它的威力足以在最大射程處擊穿1000毫米厚的裝甲鋼板或70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

“多拉”大炮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王牌,由一名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射擊時則由一名上校具體指揮。直接操作每門大炮計程車兵多達1400多名,加上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共需4000多人。

除了這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