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有所專長”。沒有人會像扎克斯那樣去研究放屁的歷史——從公元前6世紀的中國到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
按照扎克斯從歷史中梳裡出來的頭緒,人類的放屁史、截止到文藝復興,一直存在著左右兩翼圍繞“禁屁”和“倡屁”的兩條路線的殊死鬥爭。與此同時,還伴生有一條“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支線。無論如何,兩大陣營在伊拉斯塔斯出版於1530年的《兒童禮儀》一書的有關章節中達成了妥協:“人雖然應該彬彬有禮,可是為此而染上一些病卻是不值得的。如果憋得住,就該一個人憋住,可是,如果實在憋不住,應該以高聲咳嗽掩蓋放屁之響聲。”借用當時某學校對此書的註釋,總而言之,在公眾場合,“悄悄放屁是一種美德”。然而屁欲靜而風不止——將近500年後,北京平谷區金海湖鎮胡莊小學終於用一種時代風格異常鮮明的方式給《兒童禮儀》加上了新的註解,據報導,該校頒佈的一項校規是:“當眾放屁一次罰五元”。目的是“保護環境爭做文明現代人”。校方說,制定這樣的措施,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都是些“大詞兒”,這屁放得,已經很有“宏大敘事”的動靜和味道了。所以對校規本身我就不能多說什么了,盡有的一些困惑,主要集中在無關宏旨的技術層面,即是項校規在執行上的難度。常識告訴我們,對於他者來說,可資研判一個人放屁與否的有效證據只有氣味和聲音兩項,這兩項,恰恰又是屁之危害所在。屁的化學成分由以下五種氣體混成:氮、氫、氧、二氧化碳以及甲烷,即俗稱的沼氣。當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質和硫化氫時,便會大量產生臭氣。沼氣和硫化氫不但因巨臭而令人不悅,更為嚴重的是,當濃度達到一定比例時,它還高度易燃,如果“當眾”排放,可能危害公共安全。醫學史上曾記載過一次意外的醫療事故:在一次在腸道手術中,醫生正用電烙為病人止血,由於病人在接受腸臟手術前服用甘露醇(Mannitol)清洗腸道,與腸內細菌相遇,產生大量的氫,電光火石之間,一爆如炸,場面不可收拾。
至於聽覺方面,放屁之危害主要不在聲音本身,其所誘發的不雅聯想才是根本的要害。“鄭聲淫”,孔子當年在對河南音樂發表樂評時,運用的當是同一原理。對於響屁危害論的深入闡述,我推薦大家去讀成都某報日前所做的報導:“記者近日搭乘電梯,窄小、寂靜的空間卻突然傳出一聲響屁聲,五六個人面面相覷,尷尬不已。僅過一會,屁聲再次響起,這時,一名青年男子才不緊不慢地掏出手機—原來,這是手機簡訊鈴聲!心理專家認為,長期與過於陰暗的鈴聲相伴,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應及時與子女多溝通,避免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取向。”
對於胡莊小學的校規執行者來說,氣味和聲音,這就是認定“當眾放屁”以及執行“罰款五元”的並不很多而且相當飄忽的全部事實依據。屁如朝露,如電光火石,白駒過隙,事如春夢了無痕,難以做成“鐵證”。除此之外,執行校規的難度尤在於,抓屁者對於屁的取證能力遠不如放屁者對於放屁的危機公關能力。《笑林廣記》:官坐堂上,眾役列於兩側。忽聞一響屁,不知出自何人。官大怒,曰:公堂之上,竟敢亂我威嚴,快將該屁拿來!差役十分為難,曰:屁如一陣風,來去無影蹤,如何拿得?官曰:豈敢徇情買放,當知何罪?快快拿來便是!差役無奈,只得取來幹屎一塊,面呈官曰:啟稟老爺,屁已逸去,不知所向,不過倒把它的家屬拿來了。”
因此,雖然胡莊小學的一名學生在回答記者“要是想放屁怎麼辦”之問時透露會“跑到廁所去放”,但該記者接下來提到的“這一規定實施以來還沒有一名學生受到過處罰”就是意料中事了。記者最後引述教育專家的觀點說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