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了勝利,也無法徹底擊敗中土。歷史早已用血淋淋的事實證明,南北戰爭總是以北方民族的失敗而結束,歸究起原因就是實力不濟,短期的勝利並不能改變北方民族被長期戰爭活活拖垮的現實。今天的突厥汗國同樣打不起南北戰爭,短期勝利又如何?是否能改變南強北弱之事實?改變不了,戰爭只能讓突厥汗國耗盡國力,迅速衰落。所以突厥汗國的生存發展就應該建立在南北和平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發展壯大,雖然南北戰爭是南北雙方的宿命,遲早都會爆發,但只要突厥汗國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便能在軍事上與中土對抗,在戰場上給中土以重創,讓中土付出慘重代價,迫使中土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如此長久以往,突厥汗國不但生存無憂,終有一天也會強大起來,甚至有飲馬黃河入主中原之可能。
所以牙帳保守主和派的政治理念就是發展,持續發展,戰爭也是為發展而服務,戰爭只是推動突厥汗國強大的一種手段,而且還是次要的手段,主要手段則是外交,以外交斡旋來爭取南北和平,以和平促發展。
因此儲存實力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外交斡旋,以外交手段來解決磧東南危機。
如果外交手段能夠解決或者能夠拖延這場危機的爆發,那麼只待冬天一到,大雪一下,局勢就變了,就有利於突厥人了。現在是深秋,再有一個月就進入冬天,所以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咄捺在私下已經達成一致,想方設法延緩對手的進攻,一個月時間轉?即逝,大雪一下對方先機盡失,立即陷入被動,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危機很快就能解決。
至於東北那邊,根本就不在兩人的考量當中。突厥汗國雖然在名義上是東北三族的宗主,接受東北三族的朝貢,並派出步利設阿史那咄爾專門掌管東北諸族事務,但實際上突厥汗國對東北三族的控制力較弱,東北三族的**性非常強,其中霫族對突厥汗國最為親近,契丹人因為靠近遠東,與高句麗和靺鞨攜手結盟,而奚人與中土比鄰,對中土的依賴性最強。現在中土與高句麗翻臉了,大打出手,而奚人也乘機與契丹人打得“熱火朝天”,霫人隔岸觀火,就在弱洛水北岸“看熱鬧”。此刻,如果中土攻打東北,首要目標就是奚人,奚人和契丹人打得兩敗俱傷,正好給了中土一網打盡的機會,但時間有限,冬天一到大雪一下,中土也就只能止步於弱洛水,於是就給了奚人和契丹人喘息的機會,給了他們聯合霫人、室韋人和突厥人的時間。接下來東北局勢也就明朗了,中土與東北諸虜聯軍廝殺於弱洛水兩岸,中土的遠征進入了第三年,並且有可能陷入東北戰場而難以自拔,因為突厥人經過一個冬天的準備必能給東北三族以有力支援,如此一來中土的消耗就太大了,這對中土十分不利,相反,這對突厥人則十分有利,可以幫助突厥汗國在南北對抗中取得更多優勢。
既然如此,就讓中土攻打東北三族好了,滿打滿算中土只有一個月的攻擊時間,就算中土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摧枯拉朽,也絕無可能在大雪來臨之前渡過弱洛水,畢竟步利設阿史那咄爾和霫人還不至於懦弱無能到不戰而潰、不戰而降的地步,他們聯合起來還是有能力把中土大軍阻止在弱洛水南岸,為明年的大反擊做好鋪墊。
如果東北局勢如此變化,那麼突厥人在東北的利益就不會有太大的損失,相反還能從中漁利,而阿史那咄捺因為儲存了實力,未來還能操控東北局勢的變化,那麼牙帳即便有心利用這個機會打擊阿史那咄捺,剝奪阿史那咄捺的軍權,但考慮到牙帳內部的穩定和大漠整體利益,以始畢可汗為首的牙帳激進主戰派也只能暫作忍讓,以免激化矛盾引發衝突。
有了這樣一個較為樂觀的推斷,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咄捺當然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東北,鷸蚌相爭的是中土和東北三族,損失的是東北三族的利益,漁翁得利的是突厥人,他們當然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