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不是地方上督糧餉的,就是戶部管糧餉的。
要麼,就罵過魏忠賢。
這兩個履歷當中,前者更受崇禎青睞。
因為他向來缺錢,缺到了著急的程度。
楊嗣昌眼下是山西、宣大的總督,受到崇禎召見,急急忙忙就來平臺奏對。
但是聽著崇禎想要搶先給劉承宗封王的想法,楊嗣昌顯得心不在焉,只是問道:“陛下可問過溫閣老?”
崇禎先是點頭,隨後想起溫體仁對這事的反應,又笑著搖了搖頭。
二人心有靈犀,楊嗣昌只看這樣,就知道溫體仁肯定對此一言不發,便沒好氣地轉頭瞥向別處。
等他再轉過臉來,這才對崇禎誠懇道:“人人皆知,知而不言!陛下,假遣天使攜封王詔書與劉氏,其不奉詔,又將如何?”
楊嗣昌心說,劉承宗那個東西,恨不得封你做明王,明顯不是你封秦王他就答應的。
到時候大明的封王詔書送過潼關,人家拿著給大臣傳閱,當笑話看,完事自己封自己別的,你咋唾面自乾?
“以臣愚見,劉氏素無忠通道德,稱王是如此,封王亦如此,皆不可免其跳梁東犯。”
楊嗣昌搖頭果斷:“陛下萬不可寄望封其為王,就能使西北安寧。”
崇禎還真沒想過,若他封王,劉承宗不接受又該怎麼辦。
這會兒聽楊嗣昌一說,他細細琢磨,也覺得有這個可能。
劉承宗做事的路子光明正大,可他這個人從根子上就是歪的。
崇禎覺得面子上有點掛不住,好在楊嗣昌對他誠懇,他也相信楊嗣昌是能跟他推心置腹的大臣。
稍加沉吟,他問道:“那依你之見,現下局勢又該如何?難道就讓朕看著一南一北兩個皇帝,西邊還有個稱王的嗎?”
楊嗣昌知道重頭戲來了,他可不是溫體仁那種只顧自保的傢伙。
恰恰相反,楊嗣昌為達目的,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在意。
他沉思片刻組織語言,鄭重其事地對崇禎行禮後,說道:“皇上似乎以安邊第一,蕩寇次之,西北憨汗則無關痛癢。”
“然微臣以為必安內方可攘外,竊以為天下大勢譬如人身,京師為元首,宣大薊遼為肩臂,中原大地則是腹心。”
“現今形勢,邊烽燃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腹心之內,中之甚深;急者固然不可緩圖,而深者更不可忽視。”
“現在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枯乾,形勢危急,所以臣說必安內方可攘外,並非緩言攘外,正因為攘外至急,才不得不先安內。”
崇禎其實不喜歡攘外先安內的說法,聽著就皺眉。
一來是性情急躁,過於理想,二來則是窮字鬧的。
他總認為遼東是花銷最大的地方,一定要先解決東虜問題,只要東虜解決了,朝廷最大的支出就沒了。
而理想的地方就是,到時候加餉加賦去了,天下恢復安樂,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流賊之禍自然消弭。
,!
天下治理好了,劉承宗也沒有東征的理由。
崇禎覺得劉承宗就是個督戰隊,不然怎麼槍斃了那麼多人,人家左懋第就沒事呢?
人家是憨汗優選,劉承宗親自認證的好官兒。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崇禎對劉獅子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這導致皇上到現在,別管什麼張一川頭頂元帥府河南總兵官的官職,都不信張一川是劉承宗的人。
那張一川妥妥的流賊啊,跟劉承宗麾下人馬完全不是一個路數。
所幸,崇禎現在也特討厭張一川,因此對楊嗣昌這個先安內的話,也能勉強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