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更簡單了,潼關衛有不少魏遷兒手下的老驛卒,西康道上也有不少業務熟練的驛兵,都能調到陝西當驛丞。
事實上不光兵衙,其他諸衙,在元帥府入主西安之後,都因為中樞統攝地方的緣故,同步進行人員的大量擴編。
各衙按需增設諸司,以在劉承宗身邊普遍接受教育的羽林擔任郎中作為主官,隨後各司按需開設諸科,抽調有各科工作經驗的老兵擔任大使副使。
承運整理了文書冊子,組織好語言,這才抱拳道:“哥,此次北路用兵七萬,開戰前需於前線備下三月之用,另外再運三月之用,也就是三十萬石成糧。”
“天量糧草,固原沒有處理能力,要先在慶陽暫設軍需局了。”
劉承宗聽著竟苦中作樂地笑了起來:“在內地打仗,運糧居然比邊地還難。”
元帥府在邊地打仗,兵糧反倒容易,遍地馬草,坐騎隨走隨吃;各地還有屯牧、土司供應肉食,省心許多。
但是在內地不同,這是真需要運糧,不運輸糧食就打不了仗。
實際上此次作戰,劉承宗和承運一開始準備的儲糧大營,都是在固原。
因為那邊的地理位置合適,蘭州和西安向固原運糧,都是五六百里、十一站地。
內地驛站的距離位置,在設定上早有成規,這個要比劉承宗設立西康道、劉承祖北征天山時設立的天山道驛站科學得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從西寧到康寧、從甘肅到天山,都是按軍情傳遞的規矩,大概在百里一站。
而內地的驛鋪設定完善,傳遞軍情用的是急遞鋪,驛站之間的距離,是以步騎行進速度設定的。
以早上出發傍晚可以抵達的路途,來設定的驛站。
因此兵糧以驛站劃分路段,晝夜轉運,十一站地意味著六日可至。
兵貴神速,糧道也要快,越快,路耗越少,同時越快,口糧的保質期越長。
但固原州的問題是,沒人。
與靜寧州一樣,劉承宗也沒在固原州設立知州衙門,僅遣了個通判管理軍民事,通判叫楊三元,是楊承祖的親戚兄弟。
固原歷來就不是民州,當地駐軍很多,百姓極少,甚至就連被打散的農民軍都不願意往那邊跑,以至於楊三元報到帥府的丁口非常可憐。
偌大一座固原州,民匠雜役,攏共九百多戶,可憐巴巴的四千多口人。
就這點人口,基本上沒有能處理軍糧的盈餘人口。
“暫設軍需局的事,我的想法是在固原、慶陽各設一個,兵糧軍需的輸送,最好多路齊進,更加保險,西安向平涼的水路能走通嗎?”
聽劉承宗問出這話,承運搖了搖頭,道:“涇河船運,時斷時續,有五站可走水路,從西安到平涼,可以車船交替運送,路耗不大,但準備工作多,船隻車輛騾馬目前還未湊齊。”
“預計十一站採買驢騾一千八百、雙套車九百輛、車伕力工護衛七千,另需徵大小民船四百三十條,除此之外……”承運說著,對劉承宗問道:“這條路以後還用嗎?”
劉承宗皺皺眉頭,問道:“以後用不用,怎麼說?”
“如今後仍需要使用,我們可以多投入些銀錢,將不易通航的河道開出來,那撥給河道衙門的花費就多了,預算第一批投入得四萬五千兩上下,若今後不用的話。”
說著,承運就笑了:“軍騾子多的是,車船也都能徵調,撥個三萬兩就夠用,諸驛也可將左近田地劃給他們,各驛十頃地由著開墾,就差不多了,起運之後,每月最多可將四萬八千石運至固原,不過征夫路耗另需七千餘石。”
“大概是每月四萬石運抵。”
劉承宗聽著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