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良材難尋,若在製作成本與成品效用尋找適中的方式,多撐翼結構則更為合適。
以並不是那麼粗的柔木做單翼,單翼下墊依次縮短的厚竹片,有三撐的、五撐的、七撐的,不過到七撐那種厚度,單人拉不開。
這種結構很少裝在連弩上,通常適用於克敵、神臂那種一次射兩三支弩箭的守營大弩。
劉向禹的三撐連弩,只是艱難時期材料難以獲得的無奈之舉。
“還要做一批三撐勁弩,衛所有草烏毒,配成藥弩發與射藝精湛之輩,使中者立斃,亦有嚇退之用。”
劉向禹放下連弩,攏著三寸短鬚道:“兼建城以守、百弩齊發,任賊猖獗,也不得擾我興平裡。”
百弩齊發?
劉承宗笑得像只偷了雞的狐狸,百弩齊發必然是個較為誇張的說法,但話都說到這份上,少說四十張弩是要的吧?
四十張弩,甭管單撐還是三撐、連弩還是勁弩,就得有四十個人操控。
何況五大三粗的漢子用單撐連弩是浪費,那東西就該留給半大孩子與婦人,至於格外健壯的婦人與壯男,就還是要用勁弩更合適。
“大,要這麼準備,一隊機兵肯定不夠,怎麼也得五隊,練弩兵,練弩兵好啊!”
他邊說邊笑,還扳指頭道:“全民皆兵,勢在必行。”
弩是好東西,在劉承宗眼裡,弩是了不得的好東西,原因就一個——它和鳥銃很相似。
儘管弩和弓非常相似,尤其中國弩基本上就是把一張弓放在弩身上,但合格弩手未經過弓箭學習,拿上弓還是射不準。
換了鳥銃就不一樣了,合格的弩手只要熟悉火槍操作,很快就能把火槍用順手。
而在殺傷力上,這兩種兵器在戰場上的定位也基本相似,劉承宗認為在兵器比較上,鳥銃要優於弩。
這種優勢不在於殺傷、射程,那些都可以不提,只在於一點,弩全靠人力。
在射擊過後,弩手提刀作戰的效率下降,鳥銃手卻能加入步兵佇列提刀搏殺。
單這一點,就了不得。
卻沒想到劉向禹再次沒接話,只是站在山峁邊緣俯瞰群山中的小村半晌,才道:“等城砦建成,先把承祖和你的終身大事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