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編隊直接轟炸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大型城市。透過毀滅性的轟炸從根本上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決心。在米爾希看來,一旦英國人遭到大規模轟炸,即便英國政府仍想戰鬥。遭到轟炸,失去信心的英國民眾也會向政府施壓要求停戰。一想到能光靠自己指揮的空軍便能迫使英國投降,如此大的功績讓米爾希興奮不已。他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副元首嚴禁空軍飛抵英國國土上空。
於是空軍的計劃只能圍繞著:透過轟炸英國沿海峽處各重要機場,城市與雷達站。迫使英軍戰鬥機起飛,至海峽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這一點進行。儘可能提前進行空中決戰,在“海獅”行動開始完全前奪取英吉利海峽上空的制空權。
米爾希的計劃在任海濟眼中一文不值。或者說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你把人家英國人當傻瓜嗎?
還是因為你自己是傻瓜,所以把別人都當傻瓜了?
英國皇家空軍或許的確很強。“噴火”,“颶風”的效能都分別優於bf109與bf110。
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數量或許現在的確比不上德國。但佔據天時地利與人和的英國空軍在承受空戰損失的能力上遠在德國之上。
只是知道自己處於劣勢的英國人在整個英倫空戰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
沿海峽密佈的雷達站成了他們的眼睛,任何飛往英國的飛機都在他們的監控之下。英國飛行員可以得到最大休息,在最關鍵的時候才出現在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想把英國空軍引出談何容易。
而由法國,波蘭,比利時等國逃至英國的飛行員,以及美國自願飛行員彌補了英國飛行員數量不足。
在英國政府的努力宣傳之下,英國人民即便遭到猛烈轟炸依然保持著旺盛的鬥志。所有人都對大英帝國將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深信不疑。
對於米爾希的計劃,任海濟也就笑笑而已。我們的主角雖然瘋狂,但他知道有些事能當眾說,有些事自己明白就可以了。
米爾希之後輪到計劃的另一個主角上臺了。只是雷德爾和他的海軍所說的那個計劃,與其說是個計劃,不如說是在敷衍。
對於登陸路線海軍只是在任海濟的計劃中選擇了兩個方案。分別為由加萊出發,越過多佛海峽,在福克斯通登陸。以及由布林日出發,在林姆雷吉斯登陸。只是選擇哪個計劃海軍還無法決定。他們將最後的決定權一把扔給了元首與副元首。
對於海軍的決定,與會者大多心中表示理解。德國海軍孱弱,想依靠少量大型水面艦只,在大範圍上守護住登陸場勢難登天。僅3艘戰列艦的德國海軍,連自保都成問題。更別提保護登陸的陸軍了。海軍只能儘量減少登陸地點,縮短登陸地點的寬度。
兩個計劃中。
如由加萊出發,那多佛海峽是整個英吉利海峽中寬度最短的那一段。34公里的距離能讓海軍與登陸部隊在海上遭遇的危險降到最低。只是德國人看到這點,英國人沒理由看不到。任海濟敢肯定,英國人一定已將多佛海峽沿岸修得跟銅牆鐵壁相似。這可不是鋒銳大大所描繪的那條“紙紮的防線”。
至於由布林日出發,英國人的抵抗可能不會像多佛海峽處那般激烈。但該地點太過靠近海峽口,由地中海返回的英國艦隊幾乎可以毫無阻礙的到達德軍面前。隨後等待著德軍的就只有毀滅。與會者中沒有一人認為德國海軍能抵擋住強大的英國艦隊。
無論怎麼看,海軍的計劃幾乎都要憑藉運氣。這也難怪海軍會拿不定注意,要將計劃的最後決定權交給元首與副元首了。
雷德爾的計劃的確是在敷衍。他與鄧尼茨早已知道這個計劃只是個影子。副元首真正的計劃此刻包括元首在內僅3人知曉。只是為了在一干不知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