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武?同時順便報復一下戶部,兩全其美的很。
可現在太后卻將他的密疏公開了,開頭那段也暴lu在人前。這好似在背後說別人壞話卻被當事人聽到,太尷尬了,尤其是剛還與晏尚書彼此示好如沐un風的情況下。
經驗不足啊…李佑心中嘆道,真實在不該將鹽事條例和詆譭戶部寫在一本里,一旦像眼下這樣將條例拿出來討論就洩lu了。
密疏在殿裡眾人手裡轉了一圈,又回到麥公公手裡。眾人都有啼笑皆非之感,不過這種事在官場也不算什麼,大家臉面上和肚裡不一致的時候太多了。只是李大人運氣真不錯,今天被戳出來了變成個笑話段而已。
熟知前朝史的,便想起一個李大人的同鄉,萬曆朝的首輔申時行。申吳縣因為立儲之事進密疏與天說了幾句知心話,隨後天故意將密疏發到六科公開了。結果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後申首輔頂不住壓力辭職回蘇州,就此告別官場。
其實一切都是巧合。前幾天某個對朝政不敏感的戶部小官負責召集廷議時,拿著過去舊模板依葫蘆畫瓢,能有李佑這個鮮人就見鬼了,然而這卻導致了李佑的不滿和誤解。套用一句名言與看官共勉,工作無小事。
閒話不提,卻說這晏尚書涵養不錯,臉上沒有現出不平之sè。他又上前對太后奏道:“臣方所慮不周,罪莫大焉。李中書位居中樞要地,每日不得輕離。而我戶部人數諸部第一,足可應付,想來也不須勞駕李中書擅離職守,以免誤了中樞文牘運轉。”
話至於此,殿裡眾人都聽得出其中三味。誰不答應晏尚書所請,誰就是不信任整個戶部。所以除非想
i晏尚書辭官的,誰又敢不答應?
李佑有點蕭索,創造了理論,卻不能聯絡實際,悲哀的事情莫過於此啊。何況得罪了戶部,想在這場鹽事中找點**感也難辦了,難道只能透過程老爹去賺老實銀?
不過他也不必太沮喪,表現自己幹、塑造形象這個大目的總是完成了。
只是仍有問題反覆想不明白,太后將密疏傳示大臣,這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算是真真切切體會了一把聖心難測。
但如果以為李大人就此接受事實,那就大錯特錯了。殿中這些人,很有幾個已經o透了李佑的秉xin。李中書絕不是願意平白吃虧的xin格,只肯有失必有得,有得卻再不肯有失。所以下面必然還有ā樣。
果然,戶部接了差事要散時,又見李中書對太后奏道:“本次鹽業風
o驟起,有邸報推
o助瀾之力也某日邸報不識天時地利人和,如實抄發程家冤案,致使鹽商人心動dàn,終釀變故,此不可不察”
大明的邸報是由負責外朝公文上傳下達的通政司抄出來的。通政司有專én負責邸報的小吏,每日主要工作便是將重要奏章與詔令內容進行摘抄公佈,謂之邸報。然後各衙én都會派專人每天來通政司抄下當天邸報帶回去。當然,其他對邸報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來通政司抄寫,大明朝有個好處,就是非常鼓勵言路暢通。
通政司正堂官通政使亦為九卿之一,此時在武英殿裡站班的。他聽到李佑這話,臉也綠了,但無可奈何。
通政司在國朝初年是個很厲害的衙én,不過卻越來越弱勢,如今也只相當於外朝的收發室而已。在九卿裡面,通政使肯定是影響力墊底的一個,基本就是掛名旁聽,雖為三品但權勢甚至比李佑都差了幾籌。
“當然,通政司衙én因實循例並無過錯,所以一切都是體制的錯前車之轍後車之鑑,臣奏請今後每日邸報由內審閱增刪後,簽押過可抄發,以免再出現不當之事。臣推舉楊老擔當此任”
東大學士楊老聽見李佑提到自己,不由得抬頭愕然,邸報抄發都是小吏的事,叫堂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