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部分

“所以我們才迫切地想要了解這段文明。但可惜……”鍾院長長嘆了口氣;發生這種情況;誰也沒辦法。

“事在人為;為了能一睹高古文明;如論如何我都會努力。”

如果之前秦學兵只是想要進去探險。那現在就又增多一層意義;見證高古文明的輝煌;親眼目睹先祖生活的世界。

“我相信;你小子一定會給我們驚喜的。”

鍾院長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刺激秦學兵:“我現在看壁畫裡的車船;我在給你講講這些。”

《易?繫辭下》載:“黃帝……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

《路史?前紀七》:“軒轅氏作;於空桑之北;紹物開智;見轉風之蓬不已者;於是作制乘車。”

《拾遺記》:“軒轅變乘桴以作舟楫。”

舟車的起源;《墨子?節用》上有這樣的法:

車為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此車之利也。古者聖王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足以將之則止。雖上者三公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飾;此舟之利也。

這就是舟楫的發明是基於遠古人們克服交通障礙、互相交流的需要。在極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原始人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都是徒步行走。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是木棍;它不僅是採集狩獵的工具;也是人們行走時的柺杖和背扛物品的工具。

《禮記?曲禮上》:“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木杖就是由棍棒發展來的。搬運較重的物品;人類最初往往把圓木柱墊在重物之下;借其滾動而移動;但是這種辦法阻力大;墊木要多。

《淮南子?山訓》:黃帝“見飛蓬轉而知為車;……以類取之”;《古今圖書整合?考工典?車輿部》:“黃帝有熊氏始見轉蓬而制車”;黃帝看到風蓬之旋轉而發明了車。實際上是黃帝在人們用圓柱滾動重物的基礎上;改墊為軸;再在兩旁安上輪子;最初的車輪和軸是固定的;軸與車轅之間有一個滑動的槽;車身有轅和軒。

《路史?前紀七》就:“橫木為軒;直木為轅;以尊太上;故名軒轅氏。”黃帝因為發明了車而聞名於世;人們遂以軒轅氏來稱呼車輛的發明者。因此;《通考?氏族略》:“古之得姓受氏者;有以技為氏;以事為氏。”

“有巢教會人類築巢而居;所以叫有巢氏;燧人鑽木取火;教會人類用火;故號燧人氏;神濘明瞭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這就是;“軒轅”就如同有巢、燧人、神農這釁呼一樣;是為了紀念發明或發現者的稱呼。而車的發明是人類生活的巨大進步;也為黃帝治理天下提供了條件。”

略作停頓;鍾院長繼續起船的起源。

原始人砍倒樹木橫跨小河兩岸;便可踏木過河;這就是獨木橋。在較淺的河水裡;放置若干石塊;人們踏石而過;這是最古老的石橋。在較大的河流上;也可用木杆縱橫交錯;搭成木拱橋。在水急地險的地方;人們發明一種溜索橋。除橋以外;原始人還能夠藉助一定的工具;泅渡葫蘆是人類最早的泅渡工具之一。一般是在身上拴個葫蘆;就能巧渡江河了。

《周易?泰卦》九二爻辭:“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弗亡;得尚於中行。”

《莊子?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司馬彪:“樽如酒器;縛之於身;浮於江湖;可以自渡。”

可知上古的人們憑藉一隻葫蘆渡過大河的事情是司空見慣的。人們還結合樹木和泅渡方法;很早以前人們將漂浮在水面上的樹木並排地拴在一起;就成了木筏。大筏或竹筏的出現既加大了安全係數;又增強了渡河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