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斬殺饕餮等三大準聖之後,兩族之間大規模的戰爭雖然不再發生,但是中小型戰爭從來沒有斷過。
雖然這些戰爭多數以巫族取勝而告終,可是后土知道,巫族贏了戰爭,輸了未來。
對於妖族而言,即使沒有和巫族的戰爭,妖族每天死於內戰的小妖就數以億計,巫妖戰爭,只是妖族用這些原本會死於內戰的小妖,來消耗巫族的有生力量。
在帝俊統治的時代,別說這種動輒數以百萬規模丹境參與的戰爭,就連十萬丹境參與的戰爭都屈指可數。正是在帝俊統治的時期,巫妖二族的勢力達到了巔峰,妖族有數十位準聖,八百多位大羅,以及十倍於大羅的太乙和百倍的真仙,至於化境以下的妖族更是不可計數。而巫族的勢力也不弱,出竅期到太乙境界的族人達到妖族同境界的十分之一。
隨著巫族勢力的膨脹,巫族的祖巫和大巫們覺得巫族應該擁有符合巫族實力的地盤和利益。
巫族的普通族人都有神境中階的實力,相當於妖族中層,而以巫族在大地上的強大戰力,擁有妖族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妖族中層來計算),至少相當於妖族二到三成的實力。
在巫族看來,洪荒以強者為尊,巫族的真正實力既然達到妖族的四分之一左右,就應該擁有相應的地盤,而不是侷限於洪荒北部一域。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鼓動下,后土才有了競爭玉帝的想法,后土希望透過天庭正統的名義劃分地盤和利益。
可是在後土當上玉帝之後,才發現,巫族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但是身為天地主角的妖族怎能允許巫族侵佔自己的利益,別說是讓出一部分地盤了,就連后土繼承玉帝之位都被妖族視為動了自己的核心利益。
於是,巫和妖之間的戰爭開始了。
一開始,妖族犯了輕敵的錯誤,一位憑藉饕餮等三位準聖的力量就能逼迫巫族低頭,可是伐天一役讓妖族認識到了巫族的力量。
三聖伐天雖然失敗了,可這並不意味著妖族就會認輸,反而讓妖族真正的把巫族當做一個對手來看了,妖族動用了自己最強大的一張王牌,就像當年對付神族一樣。
這張牌就是炮灰。
進攻巫族,妖族再也不動用準聖級別的力量,就連大羅也很少出動,妖族出動的,全是沒有長生希望的炮灰。
是的,以妖族的勢力,唯有天仙資質的後輩才有培養的價值,不成天仙,即使是太乙散仙也不過就是炮灰而已。
以炮灰對抗巫族的精銳,妖族自然是敗多勝少,但是妖族不在乎,因為妖族耗得起。
巫妖二族之間的戰爭,極像神妖戰爭的翻版,巫族不斷的在區域性戰爭中取得勝利,可是在妖族持續不斷的攻擊下,巫族卻沒有時間將勝利成果轉化為種族底蘊,整體實力反而在高強度的戰爭中被慢慢的消耗。
現在巫族族人的數量,已經比帝俊時期的巔峰,減少了幾乎三成。雖然這些戰死的巫族族人不是巫族的精英,但是一個種族的真正根基,恰恰是這些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普通族人。
巫族實力被削弱了,妖族的炮灰戰術成功了,但是妖族發現,自己其實也沒有賺到什麼甜頭。
事實上,不僅僅是巫族的實力損耗了,妖族的實力也被削弱了。
妖族是在內戰中成長起來的種族,從氣運的角度看,氣運就是靈氣之運,每一份靈地都有氣運,靈地的靈氣被修士吸收,就獲得了氣運,修士吸納的靈氣越多,實力越強,氣運就越多。而修士之間的廝殺,其實就是一個氣運匯聚的過程。氣運匯聚堆積之下,能夠產生一位或多位真仙,甚至太乙、大羅都有可能。
正是因為妖族是戰爭中成長的種族,所以妖族從來不會畏懼戰爭,當年的神妖戰爭,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