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啊。”
老頭子坐在院裡太陽下編著柳條筐,聞言頭也沒抬。
“我兒子去終南山裡給人燒炭去了,不在家,沒人弄哩。”
張超有些奇怪,糞便可是極好的肥料啊,他記得使用糞肥應當是早已經使用了的事情啊。怎麼現在長安城裡百姓家的糞便卻沒人要?張家溝的百姓都知道積糞。甚至有空時,還會揹著筐子去撿牛羊拉在外面的糞,一點都不會放過。
“是有人來收糞,但他們收要錢的。”
不對吧,不應當是那些來收糞的給錢給住戶嗎?他記得到了明清的時候,各個城市裡都有糞場,有專門的收糞人,甚至還劃分地盤,誰敢越界,就會爭鬥的。
好像他記得曾在史書上讀過,唐朝時有兩個富翁比較獨特,一個富翁是專門在長安城裡搞廢品回收的,後來成為鉅富,另一個更傳奇,那個就是專門收糞然後賣給郊區百姓的。
張超覺得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也不急著走了,打了勺水洗了手,然後就蹲在老漢旁邊,看著他編柳筐,然後有一搭沒一搭的跟他聊天。
老漢雖家住長安,京師百姓,但家境也一般。老漢腿腳不便,年紀又大,幹不了什麼活。兒子到了冬季便去終南山給人砍柴燒炭,兒媳則是幫人漿洗衣服,幾個娃現在在媳婦孃家裡,老漢一人在家,便編些柳筐,也算是能掙點是點。
按老漢說的,長安城裡是有收糞的,但那些人是官府安排的人,他們會定期過來清理百姓家裡的茅廁,以及街上的公廁。不過不是免費的,得收錢。
雖然說不多,但每次都收,老漢家裡條件不好,便一直都是由兒媳鄉下的兄弟過來清。他們幫著清理了,順便還能把糞拉回去用。
“長安城裡都是這樣嗎?”
“都這樣。”老漢道。
張超聽的眼中放光。如果現在長安城裡還沒有出現那種職業的收糞人和糞場,僅是官府安排人在做這個事情,他們還要收錢的話,那張超覺得這裡很有機會啊。
商機,很大的商機。
長安城現在雖沒有百萬之家,但十多萬戶是有的。就算除掉駐軍和宮廷等的人口,也還有很多啊。
人多,自然就糞多。
而糞是什麼?對於沒有化肥的唐代農民來說,那就是寶啊。
但為什麼長安城現在沒有出現一個糞肥市場呢?
張超覺得可能一是受阻於戰亂,沒發展起來,二來可能是唐朝對糞的加工不足。聽老漢說那些人收了糞過去,也只是簡單的倒在一些挖的大糞池裡,然後賣給那些附近的菜農。
菜農們拉車過來拉糞回去種菜,更遠點的農民因為運輸不便,很少會特意來買糞。糞多,可缺乏加工手段,又運輸比較困難,因此供大於求,所以才會出現老丈家裡糞坑都滿了的情況。
孃的,他們不會糞肥加工,我會啊!(未完待續。)
第170章 人無我有(第三更,為失憶LOVE敏加更!)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
古代沒有化肥,土地耕種三五年,則肥力減退,作物收成就要下降。因此百姓往往只能採用休耕、輪耕等簡單的方式來讓土地恢復肥力。或者種三年兩季,或麥粟一季後種一季豆。
“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遂。凡田種三五年,其力已乏”。
採用休耕的方式讓土地恢復肥力,太過簡單落後,也大大影響收成。因此百姓也早就發現了施肥以保持土地肥力,早有人總結過,人畜之糞與灶灰腳泥,無用也,一入田地,便將化為布帛菽粟。
只是唐人對於人畜之糞的利用還太簡單,一般只會最簡單的漚糞。這樣的漚糞雖然也能有肥力,但轉化率還是太低。
比如同是一堆豬糞,管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