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4部分

層層上報,以免耽誤時機。

其實大華的戰艦,可以說透過海戰,早證明了遠超其它國家好幾個代次,因此不必再造太多的新艦,也一樣能夠有足夠的威懾力。

十二個艦隊,配上十二個師的海軍陸戰隊,讓大華的軍事力量部署到各地,也是大華大航海戰略的保障。

不論是海上貿易,還是海外殖民,有了這些在海外的軍事力量,都能夠給予更大保障。

“臣也支援對海外增強兵力部署,不過是不是適當的削減一些中原的駐軍數量呢?中原依然保持南北衙五十二萬的兵力,是否有些多?”蘇定方問。

他如今是兵部尚書,負責的是軍政系統,身為軍方如今最年輕的名將,他是支援軍方走出去的,但現在大華對外開拓,中原非常安全。如果中原保留五十二萬的強大常備軍力,他認為有些浪費了。

尤其是朝廷現在要出臺民兵法案,以後朝廷將有一百個師的民兵,擁有百萬民兵,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原各地。

新的民兵,將會更加精銳,更多的訓練、更好的軍械等。

有這樣強的民兵,就更沒必要保留那麼多的中原常備軍了。

“定方說的這也是個問題,中原保留南北衙五十二萬軍隊,看起來確實有些多。如果僅從軍事需求上來講,中原其實完全可以削減掉一半兵力,畢竟現在只有我們出去打別人,別人根本沒能力打到我們中原來。”

說到這,張超頓了頓,“不過呢,有些事情也不能只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講,我們還得從其它方面來考慮。”

張超說的這個其它方面,其實就不只是軍事角度,而是要從政治角度來說了。如果中原削減兵力,則將出現一個虛內的局面,到時就外強中乾。

在歷史上,開元盛世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正是實行的這樣一種部署,邊疆有十個強大的藩鎮,擁有精銳的邊軍。但是在中原,卻兵力空虛。

第1497章 魚我所欲也

歷史上,正是唐玄宗開啟了藩鎮。藩鎮可謂是大唐的潘多拉魔盒,開啟之後,放出的魔鬼,最終毀滅了大唐。

唐玄宗之時,大唐進入中期,這個時候唐初立國的府兵制基本上崩壞,無府兵可用,府兵也不能戰。唐朝不得不改用募兵制,為了應對當時邊疆的緊張局勢,唐玄宗大量擴張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先後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史稱天寶十節度。

玄宗時的節度使,其實顯著的特點就是繼承了以前的都督府軍制。在重要的地點設定軍府,玄宗時設立節度使,並不斷擴大節度使的職權,邊境上先後設立十節度使,統稱藩鎮。

這也就開啟了後來滅亡唐朝的藩鎮割據的開端。

節度使節制藩鎮,坐鎮邊疆,在一開始確實也有許多積極的意義。

邊疆形勢複雜,安全問題嚴峻,又遠離中原,資訊往來不便。玄宗授權各藩鎮節度使,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的軍政大權,這樣做固然讓邊疆大將有更大的自主權,不須事事請示中央朝廷,能有效的應對邊疆的各種問題,更好的防禦外患。

但這些藩鎮大權在握,不免最終出現實力過大,最終威脅中央的結果。大唐走向衰弱的安史之亂,正是因為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一人掌握著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控制著極廣闊的大唐北方地區,擁有了和朝廷對抗的實力,這才反叛。

安史之亂後,中勢中衰,藩鎮大量設立,雖然不少藩鎮依舊服從中央,是拱衛型藩鎮,但在河北河南河東等一帶的藩鎮,卻是割據一方,基本上是表面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自成一套,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成為割據局。

說到底,這就是外強內虛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