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爺回道:「不知道。」
就有人想要穿過承恩寺走過來。嚇得程靈慧急忙喊:「別過來,別從哪裡走。」
那幾人聽見了喊,急忙往回跑。面對未知危險的時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誰也不願意拿性命冒險。
那幾人還沒跑幾步,忽聽地底那種怪叫又響了起來。與此同時,大地震動起來。所有的人發一聲喊就往西面八方逃散。那幾個被程靈慧喊住的人更是手腳並用,連滾帶爬就上了對面山頂。
方圓十里鳥雀驚飛,牲畜嘶鳴。
還沒等眾人站穩腳步,承恩寺所處的那塊地方忽然塌陷下去。塵土飛揚,直衝雲霄。這裡本來是西溝和北溝相鄰的一個犄角,相比溝底要高很多。地勢也平坦。承恩寺南邊有一條小路,是程家莊通往西邊村莊的必經之路。
承恩寺一蹋不要緊,連帶把那條路也給斷了。
對於承恩寺的塌陷,別的村莊並不擔心,陳家村和程家莊的村民就不一樣了。這倆村一東一西離承恩寺最近,承恩寺的塌陷範圍要是再大一些,弄不好會把村子陷進去。
第130章 、大災起
為此,兩村人很是惶惶不安了很久。常繼文甚至打算把全家搬迴轉水城。好在承恩寺塌陷之後就沒了動靜,村裡人這才漸漸安定下來。有膽大的青年人還到那裡看過。發下除了塌陷的痕跡以外,承恩寺就剩下了一塊大石頭,和一口半坡上的井。那井也不知道有多深,裡面的水清澈甘甜。因為處在陷坑的邊緣,所以得以儲存。
那塊大石頭也不知是寺廟的那個部分,上面雕滿了四寸來高的小佛像。還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後來,據村裡有見識的老人說,那些應該是梵文。
那幾個青年人當時抬了那塊石頭,把承恩寺僅存的那口水井給蓋上了。也算是給它的存在做個記號。
承恩寺這個名字,漸漸從人們的記憶裡淡去。那個地方後來被人們叫成了『寺溝』。
程靈慧回去之後做了一個噩夢。夢裡山崩地裂,湖水倒灌。醒來時驚出一身冷汗。不知怎的就想起那一年在洛河口賑災,她追著蘇同到的那個峽谷。那一次,蘇同得到了傳說中的傳國玉璽,但是也差點藏身在那裡。而夢中山崩地裂,湖水倒灌的情景正是程靈慧當時在峽谷中看到的景象。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程靈慧心底的不安也就淡去。
眼看著一年的時間過半,除了二月裡一場杏花微雨。整個南直隸,連同河南在內的中原大地還是滴雨未降。連續三年的乾旱,百姓的日子已經十分困頓。
程家莊因為有六爺在任村長時積存的糧食,村裡還沒出現餓死人的現象。別的村子情況就很不樂觀。好在沙溪縣大戶歷來有仁善鄉裡之風。往年沒有人承頭兒,如今常家回歸好幾年了。對於救濟鄉鄰這件事自然當仁不讓。常家大爺不見得是個多仁慈的人,可家風使然,在類似事件上還是勇於擔當的。
也許就是因為沙溪縣這種民風,來沙溪縣做縣令的官員,也很少有貪贓枉法,庸碌腐敗的。
以常家為首的民間賑災拉開了沙溪縣自主賑災的序幕。緊跟著,縣令在沒有接到上峰命令的時候,毅然決然開了官倉放糧。身為官員,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不知道是不是沙溪縣的老百姓能帶給官員無限的勇氣。沙溪縣的每一任縣令,多多少少都幹過這種為了百姓冒險的事。細想也真是奇哉。
常繼文是開糧行的,他為什麼不賑濟自己家鄉的百姓?
這裡面有個緣故。常家是開油坊起家。家裡多有糧油鋪子。常繼文是分家後經商的。原來的祖產都在沙溪縣,分給了大哥打理。他要是把糧行開進沙溪縣,那就是搶自家哥哥的生意。那事是不能幹的。
常家有大爺出頭賑災就夠了,他和二哥各自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