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以看出,道家語言的運作,大多時候是在語言爭戰磁場上發放,其出手彷彿比武時的“招數”或對弈時的“著數”,時虛時實,似真仍假,似假復真,使對方在惑與不惑目眩未定之際,得個正著,跳脫常語的語規而一閃見樸。這種“以惑致悟”在禪宗有更大的發揮,尤其是莊子式的戲謔調弄的顛覆策略。

莊子裡面的異象、異境、異言、異事特別豐富,有攻人未防的效果,現只舉一二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莊周與?”這也是以惑作解的異乎尋常的手段。莊周夢為蝴蝶,平平的經驗而已,蝴蝶之夢為莊周,不但把讀者熟知的經驗顛覆了,而且也迫使他們跳脫字面而作多方索解,飛越“常”理而另有尋索而達至某種頓悟。其他如《知北遊》的開端:“知”本身失落了,他北游到處問“道”求解,是自嘲的反諷。“知”對“知”本身質疑,就是攻人未防,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所謂“知”的可疑性,把既有的觀念“問題化”以便進入一個新的思維的起點。《知北遊》的“知”最後歸結到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好像說“不知”而實在是指向另有所“知”,都是透過調弄、調侃語言的方式讓我們突破語框的顛覆策略。又如東郭子問道何在,莊子先答:“無所不在”。東郭子要求他明確說明界定。莊子回答:“在螻蟻”、“在稗”一直演到“在瓦甓”和“在尿溺”。東郭子一直驚訝:“何其愈下邪!”聽者步步心驚,因為“道”之為物,在大家心中何其崇高!則道家的口中也是“象帝之先”(老4)“名之曰大”(老25)難怪東郭子有“何其愈下”之驚。這也是要聽者驚而覺,覺而跳脫“常”識而另作索解的事件。物既不分大小,只要放於自得之場,即是逍遙,即是道。“道”不是離開塵世現實高高在上的獨立體。這個例子中的顛覆方式,最為禪宗公案所喜用。

。 最好的txt下載網

重涉禪悟在宋代思域中的靈動神思(6)

*

禪宗異言異行不僅直追老莊言語的故事,而且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驚人之語除了轉化自莊子的“道在瓦甓……道在尿溺”如“僧問:如何是佛?雲門曰:幹屎撅”(雲門文偃)和“問:如何是佛?曰:碌磚”,“問:如何是道?曰:木頭”(石頭希遷)(這類答語有許多變數)之外,還有林林總總的以反語出擊、以特異的邏輯出擊,以驚世駭俗的話語出擊。反語出擊如:

問:如何是佛?

師:如何不是佛?(風穴延沼)

問者期待的答案是有法可循的解說,如“如何如何才是佛。”這樣的期待是一種“執著”是一種“有待”,一種被某種霸權析解方式框限的思維狀態。當風穴延沼反問:“如何不是佛?”時,是逼使聽者跳出既定框架去感悟,“道、佛、禪”不是一種“本質”式的減縮固死的東西。“道無所不在”,能這樣想,是破解的第一步,走出這一步,才不為“語”累,不為“物”慮,始可以無待於風而自由飛翔(莊17)。

看來只是一種文字的遊戲,但識與不識,分與不分,完全是按照文字建構後的概念來進行,許多時候不同的文字建構,不同的情見圈定的範圍就有不同的分合意念,正如道家對始終、有無、生死的通明印認,在具體生命世界裡,時間無分始終,現象只有不斷生成變化,無所謂有無,生是日減一日的死,死是日加一日的新生,在大化的運作裡,物既分——物各有宜,且合——契合於物物互參互補互持互認互顯的圓融未分的原真狀態。

在這裡,我們試從老子第二章的“美”字再申試。“美”的觀念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美”不是一種霸權概念,作全天下統一的量器。果真如此,這種美不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