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要求得到一種飛行速度快,航程遠,既可以採用空投魚雷與水平轟炸手段攻擊敵人大型艦艇,也可以對敵人目標進行俯衝轟炸的岸基轟炸機,並且可以依靠自身的高速擺脫對方戰鬥機的截擊,此外還要求很好的空中運動能力,必要時可以攻擊對方的轟炸機甚至戰鬥機,為己方轟炸機群提供一定的遠端空中掩護,降低護航需求,減輕護航戰鬥機的壓力。…;
海軍提出要求以後,“北洋航空”就開始了設計,試製這種快速轟炸機,研發編號為“yg7”。為了滿足中國海軍的要求,該機運用了中國最新的航空技術,機身為硬殼式結構,機身造型流線,機翼採用低阻力的層流翼型,目的是為了提高運動效能。此外還安裝了空戰襟翼,使之具備類似戰鬥機的飛行效能。
1941年3月樣機首次試飛,即成功達到了速度370節,航程3000海里的高效能,機內裝有精密的投彈瞄準控制裝置,投雷,投彈準確度很高,空中運動能力也很出色,各方面效能均令中國海軍滿意,於是中國海軍立即下令投產。然而,據說中國海軍指定的改進型“k8”發動機一直不夠穩定,只進行了小規模生產。
實戰記錄表明,在海平面高度飛行時,該機的速度比大多數日本的戰鬥機都快,在空中飛行動作極為敏捷,無論防空火炮還是戰鬥機都很難擊中這種飛機,此外該機裝甲相當強大,日軍戰鬥機使用的機槍很難打落,是中國少有的幾種可以憑藉自身效能,在無護航情況下侵入重點防護目標上空的轟炸機之一。
正是因為“快刀”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可怕,所以在看到這樣一架轟炸機後,松田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快刀”,但伊藤的回答卻更讓他感到吃驚。
那架巨大的轟炸機漸漸離得近了,它的外形的確是很象“快刀”,但現在在這種距離,傻子也能看出來,這決不是一架中型轟炸機,而是一架前所未見的大型轟炸機!
和“快刀”所不同的是,這架轟炸機在左右主翼比“快刀”各多一臺巨大的螺旋槳發動機,機身上繪有醒目的中國空軍“飛人”標誌,四臺發動機似乎轉得不快,表明那傢伙連巡航速度也還沒有發揮出來;而機身側腹處,似乎有數門火炮正瞄準著伊藤和松田的座機。
伊藤和松田二人緊張得脊背上冷汗直流。
伊藤命令松田戒備,然後向作戰指揮所報告了對方的特徵。彈指間,在微微發白的天空中,對方的機速用肉眼都看得十分清楚了。
上頭很快傳來了“攻擊”的命令,兩架“烈風”戰鬥機此時距那架轟炸機的左上前方1000米左右的地方。松田感到嗓子幹得要命。
他能看出來,這架轟炸機不僅在速度上隱藏著可怕的潛力,而且還有著強大的火力和防護。
“跟著我!”伊藤說著,便向中國轟炸機俯衝下來,松田則緊緊的跟著他。
象是覺察到了日本戰鬥機的動作,中國轟炸機以驚人的速度,傾刻之間便拉開了同日本戰鬥機的距離,緊接著機身的艙蓋開啟了,驚魂未定的伊藤與松田還沒有明白髮生了什麼事,只見紅光一連串的閃過,兩名日本飛行員便連同他們的座機一道被炸成了碎片。地面的日本雷達站也同時受到干擾,陷入一場大混亂之中。
楊銘筠徹正享受著好不容易得來的休假。此時的他正和一位年輕女郎在大連灣濱海別墅的臥室裡整整泡了三天,還沒有走出過房門半步。
床邊的桌上是尚未啃淨的火雞腿,生排堆積如山;地毯上,喝空了的紅酒空瓶丟得到處都是。
楊銘筠的臉看上去十分精緻,彷彿是用巧匠的鏨子雕刻而成。只是細看上去,會發現他臉上的線條十分剛硬,鼻樑骨略有些高,面板硬得象皮革,被陽光曬得油黑髮亮稜角分明的嘴唇和結實的下額顯出冷酷的樣子。…;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