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體裝甲改用焊接裝甲,並加大裝甲板傾斜角度,以增強防護力。1928年10月設計出“6t…7”快速坦克,該車採用新設計的炮塔,安裝一門45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機槍,還換用了發動機,使機動性有明顯提高,裝甲防護也有所加強。
6t快速坦克經過多次改進,已經具有現代坦克的特點了。為了滿足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蘇聯人在該車基礎上發展了多種變型車,主要有“6t…3”坦克架橋車,“6t…5a”火力支援車,“6t…5…ot”噴火坦克,“6t…5y”指揮車,“6t…7a”火力支援車和“6t…7y”指揮車等。而“6t…7”的設計經驗成功運用到了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因為從“t…34”坦克身上明顯可以看到“6t…7”的影子。“6t-7”坦克的高速度是依靠奇特的“輪履方式”實現的,公路行駛時使用輪胎方式,越野行駛時使用履帶方式,不過這種複雜的輪履結構造成相當程度的使用不便。
“6t…2”坦克一經出世並裝備部隊就深得蘇聯紅軍的鐘愛(“次愛”就是由英國入口的“威格士”坦克;蘇聯稱之為“t…26”),其實這種坦克是有很多缺點的,主要是來自美國的發動機效能欠佳;開不了多久就會過熱;駕駛艙空間狹少阻礙了乘員的工作進度,比如在1932年11月7日,10架“6t…2”坦克負責參加莫斯科紅場巡行,就有兩架臨時壞掉了,這可以看得出“6t…2”效能的不穩定。
“6t”快速坦克主要供蘇軍遠端作戰的獨立裝甲和機械化部隊使用,但因其裝甲防護薄弱,在邊境小規模的衝突中明顯不敵中國坦克,所以蘇軍使用該種坦克主要用來攻擊敵人的後方,以奪取諸如司令部,補給基地,機場等重要目標。蘇聯人明白“6t”快速坦克的缺點,於是大力發展了“t”系列的坦克,包括“t…12”(此款坦克拖後到1929年才完成研製,而仿製的t…16,1925年就仿製成功),“t…16”,“t…18”,“t…19”,“t…24”,“t…26”,“t…27”,“t…34”等。
“t…26”坦克和“6t…7”一樣是早期蘇軍坦克部隊的主力裝備。其原型是英國“維克斯”型坦克。t26坦克於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開始正式裝備部隊。
“t…26”輕型坦克的車重為10。5噸,車長為4。88米,車寬3。41米,車高2。41米,乘員3人,最大速度每小時30公里,最大行程225公里,武器為一門45毫米46倍徑火炮,配有炮彈165發,7。62毫米機槍3挺、機槍彈3654發,裝甲厚度10至25毫米。
(四百零一)西班牙的“軍援”
“t…26”坦克是蘇軍首次大規模裝備的坦克,但由於“t…26”坦克在中國邊境的“非正式衝突”中表現不佳,根據其作戰實踐,蘇聯工程人員對“t…26”坦克採取了一系列升級改進措施,以延長其服役期。擴大了油箱容量;一些型號增加了探照燈,以應用於夜戰。重新編號為“t…26s”型的輕型坦克安裝了更加堅固的25毫米前裝甲,炮塔也加裝了厚裝甲。後來蘇聯工程人員又採取了一些防禦性的改進措施,給整個車體包裝了一層裝甲,一些坦克加裝了鋼板,使其裝甲厚度達到了50毫米。經過測試,改進後的“t…26”坦克的45毫米火炮能夠擊穿華軍輕型坦克和絕大多數裝甲車的裝甲,但是由於蘇軍坦克手的素質相對較低,“t…26”坦克無論是機動性還是裝甲厚度,事實上仍然無法與華軍抗衡。
楊朔銘仔細看了看手中的蘇聯坦克的照片,在這些照片當中,他還找到了“t…26”、“t…27”、“t…28”坦克和參照中國“陸巡1”坦克製造的多炮塔坦克“t…35”,卻沒有發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