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淮陰侯的人,更能從函谷關排到蕭關。
黃匡的態度和禮貌,讓孫振大受感動。
自從他伯父犯事後,他已經見過太多的白眼和排斥了。
像黃匡這樣不拿有色眼鏡,故意疏遠和排斥的同齡人,少之又少。
“既然兄長不嫌棄,振便留在兄長左近,一同應選!”孫振笑著說道。
知恩圖報,這是北地丈夫的傳統。
孫振很清楚,自己此行投軍,必然會被入選,必然會被任命為軍官。
不為什麼,就因為政治正確,朝廷和國家,需要重塑孫氏的英雄形象,排除他伯父的影響,將北地都尉孫卬這塊招牌擦亮。
而與他一起投軍的人,當然也會有加分。
這樣,實際上,黃匡與他,已經是百分百肯定能被選上的!(未完待續。)
PS:注:史記記載,北地都尉孫卬死事,十四年三月丁巳候孫單元年。
前三年,候單謀反,國除。
本書採用蝴蝶效應,將孫單的謀反後推兩年。
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前(1)
三天後,細柳營開始從太原拔營北上。
黃匡與孫振,穿著甲冑,騎著戰馬,跟在大軍後面。
現在,孫振已經是細柳營甲部別部司馬乙隊的隊率。
而黃匡,則成為了孫振麾下的一個什長。
這就是為什麼,天下的豪強子弟和英雄好漢,會在每次大戰時,踴躍投軍的原因所在。
一旦入選,馬上就是軍官。
自騎都尉至伍長,全部都有可能。
只不過,漢軍一般很少直接將投軍的好漢編組為本部的作戰力量,而是將他們編為一個個的別部司馬。
別部司馬的設定,是漢室軍事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革。
在郡**隊,別部司馬,統御的是輜重和後勤部隊,是搖旗吶喊和打雜的民壯。
而在細柳營這樣的王牌野戰部隊。
別部司馬,一般都是專門留給像黃匡,孫振這樣的投軍的豪傑的。
別部司馬的司馬或者校尉,一般都是從本軍中平級調來的。
此外,一個別部司馬,轄下兩曲十屯,每屯兩個隊,隊中必有一個什的老兵作為骨幹和中堅。
錯非是細柳營講究精兵政策,對兵源挑三揀四。
以此模板,一萬一千人的細柳營,能在太原城裡,三天內就膨脹成一個十萬人的超級兵團。
但,戰鬥力,就很難保障了。
如今,卻不同。
在太原城,細柳營的騎兵數量。雖然僅僅是從一萬一千人,擴充到一萬五千人。
僅僅擴張了四千人的作戰力量。
但作戰實力卻沒有分毫下降。
整支軍隊。依然是過去那支戰無不勝的百戰雄獅。
從太原拔營,一路北上。大軍進抵至定襄附近時,中軍命令被下達到每一個作戰的部曲隊率手中。
“全軍紮營狼猛邑外,靜待命令!”
“我們可能要出塞作戰……”接到命令後,孫振就將自己的什長們召集起來。
五個什長,除了從細柳營本部安插過來的那個什長外,其他四人,包括黃匡在內,都是投軍而來的各地豪傑。
他們所統帥的也是自己帶來的部曲家奴。
這也是北方地主豪強的特色了。
自己在家裡,教訓子弟。培養家奴為子弟的親兵。
一旦有事,子弟就率家奴從軍。
以這些家奴或者家臣為班底,在軍中建立自己的勢力和山頭,同時慢慢拉攏其他人,發展壯大。
這個模式,北方的地主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