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紀事2007》目錄

上篇紅色解碼

烽火狼煙,激越戰鼓,往事隨風而散。當逝去的歷史漸行漸遠,記憶是最珍貴的祭奠。舔舐歷史的傷口,超越善惡的批判,將紀實的鏡頭,再次定格於最驚心動魄的瞬間,觸動的不僅僅是心靈,還有慷慨悲壯的民族之魂。

碧血春花——李大釗就義前後

山城暗夜?鐵獄丹心——《紅巖》背後的真實故事(上)

拂曉悲歌?血淚囑託——《紅巖》背後的真實故事(下)

鐵色成昆

一世恩情——27位解放軍烈士和一座特殊的廟宇

中篇北京記憶

一座古城就是一部活著的歷史。一幕幕宏大莊嚴的歷史敘事背後,折射的是一部民族的復興史。

北平1949:危城抉擇

北京地鐵誕生記

380天建起大會堂

下篇歷史回望

用最虔誠的心去觸控歷史的脈搏,用最銳利的目光去復活歷史的真相,穿越時光的重重迷霧,捕捉剎那的輝煌與永恆。

不滅的聖燈——一個部族780年的守護

讓昨天告訴明天——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和倖存者名錄採集紀實

“血防”:新中國第一場疫控戰爭

《紀事2007》序

嚴力強

在《北京日報》上做《紀事》,最初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因為社會對新聞的需求越來越急切,媒體常常會在事情的本質沒有完全顯露之前,就匆忙對新聞事件做出評判。而這樣的評判,其尺度又往往是單一的、剛性的,缺乏歷史感和更廣闊多元的文化視角。比如,對經濟事件的評價,往往只有一個標準:合乎效益原則的,或不合乎效益原則的;對科技事件也是一樣:合乎技術進步的,或不符合的。以文化的、多元的視角回顧曾經發生的新聞事件,還歷史以它應有的厚度,即是我們做《紀事》的初衷。

做《紀事》本來並沒有題材限定。但從組稿的結果看,革命史和共和國史佔了相當的比重。這或許是因為從文化上和情感上這些事件距離我們相對近些,對我們今天的借鑑意義也更大些。

我們並不是只想回顧舊事,但時間是產生歷史感的先決條件。只有過濾掉現實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長的空間。當然從願望上說,我們決不放棄做現實題材的努力。

敘事是一種能力。有思想的敘事更是如此。老實講,已經成稿的這些《紀事》文章距完美體現這些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但它們每一篇的成稿過程都是極其認真的:包括集體論證選題,和不少於40天的採訪與寫作週期。這是題外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碧血春花——李大釗就義前後

侯健美

2007年4月28日,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先生英勇就義80年紀念日。

“斯人氣尚雄,江流自千古。碧血幾春花,零淚一抔土。”

近年來,有關李大釗之死的檔案陸續被發現,更多親歷者的講述見諸報端,這使得當初大量缺失的真相與細節日漸顯露出來。那段慷慨悲歌、令神州色變的死難歷程,如今正變得完整而清晰。

txt小說上傳分享

黑雲壓城

屠刀其實早在1926年就舉起來了。

這年的4月間,直奉魯豫聯軍荷槍實彈、殺氣騰騰地開進了北京。對於城中的革命者,連年混戰的反動軍閥們表現出難得的一致。聯軍隨即公佈的治安條例裡特別規定:“宣傳赤化、主張共產、不分首從、一律處死刑。”

虐政屠刀之下,北京城裡封禁報館,鉗制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