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9部分

阿會正撤兵的代價太大,他只要一撤,契丹人就會尾隨追殺,霫族也會趁火打劫,再加上突厥人就在鬼方城下嚴陣以待,三方夾擊,阿會正就算撤回來了,奚族五部大軍也會損失慘重,實力大減之後,奚族必定淪為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列強宰割,未來十分悲觀。

反之,如果鬼方城堅持下來了,保證了阿會正的退路和本土安全,給了阿會正以強有力的支援,幫助阿會正擊敗了契丹人,完全佔據了託紇臣水,那麼接下來霫族必定趁火打劫,搶佔契丹人在弱洛水南岸的大片土地,最終局面就是奚族和霫族雙方聯手,共同瓜分契丹,皆大歡喜。

如此一來,這一仗的關鍵就落在了鬼方,奚族的命運就掌握在了辱紇王雲手上,責任重若千鈞,壓力山大,而辱紇王雲也必將為此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甚至都有可能全軍覆沒。

那麼,辱紇王雲付出如此巨大代價,能否得到足夠回報?答案並不確定。如果辱紇王雲全軍覆沒,鬼方城淪陷,不但沒有任何回報,還要承擔亡族滅種的罪責;如果辱紇王雲損兵折將保住了鬼方城,實力必然劇減,這種情況下,即便有所回報,得失也不成比例,弱肉強食,辱紇王部很快就會被阿會正吃得一乾二淨;當然,還有一種最好結果,那就是辱紇王雲以最小代價保住了鬼方,實力損失不大,回報也高,但前提是,兵臨城下的突厥人並沒有攻陷鬼方的決心,也沒有深陷東北戰場的準備,在兵力上也沒有絕對優勢,此番攻擊僅僅就是“圍魏救趙”,就是拿鬼方安危脅迫阿會正撤兵,以維持東北三族鼎足而立的局面,而阿會正也妥協了,也“默契”配合,主動撤兵,並且安然無恙地返回了。

那麼,這種最好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微乎其微,因為突厥人和奚人之間沒有信任可言,宗主和附庸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突厥人對東北之地垂涎已久,但中土人和遠東高句麗同樣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塊“肥肉”,結果陷入僵持,大家誰也吃不到這塊“肥肉”,然而現在形勢變了,中土人和高句麗打了個兩敗俱傷,暫時都失去了吞併東北之力,突厥人理所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果斷出手。

因此辱紇王雲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是,突厥人圍城打援的可能性最大,此計不但可以迫使阿會正撤兵,還能借助契丹和霫族之力,三方夾擊阿會正。而阿會正慘敗之後,迫於生存壓力,必然向突厥人投降,於是突厥人輕而易舉就吞併了奚族,拿下了奚地,然後突厥人再乘勝出擊,橫掃契丹和霫族,東北之地唾手可得。再退一步說,即便突厥人未能實現最大目標,甚至都未能吞併奚族,但絕對可以重創奚族,繼而大大加強對東北之地的控制權,最後的贏家還是突厥人。

這樣一分析判斷,再權衡一下利弊得失,辱紇王雲的選擇事實上只有一個。

他不能冒險,不能拿奚族的命運做賭博,同時他也不能置辱紇王部於死亡之絕境,所以他只能十萬火急請阿會正撤兵,乘著突厥人還沒有攻陷鬼方,乘著鬼方還能堅守,松山要隘還在自己手中,乘著契丹人還沒有看清形勢,乘著霫族還沒有開始趁火打劫,乘著形勢還沒有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請阿會正不惜一切代價撤回來,雖然奚族會因此錯失發展機遇,甚至可能會因此遭受沉重打擊,但族群保住了,棲息地保住了,辱紇王部也保全了,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算是最好結果了。

“點燃烽火,向松山報警,確保松山要隘不失。”辱紇王雲轉頭看了孟壩一眼,“你立即出城,利用夜色的掩護衝出敵軍包圍,向大王求援,請大王火速撤兵。”

雲的命令與孟壩的預計有些出入,他稍稍遲疑了一下,一口答應,然後小心翼翼地說道,“大人,突厥人選擇在此刻偷襲鬼方,應該與中土人出塞攻擊有直接關係,一旦南北大戰爆發,突厥人為了全面對抗中土,不但需要東北之地的穩定,還需要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