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勝利港經景觀大道到勝利廣場的閱兵行進持續了足足一個半小時,受閱部隊的人數超過四千人,讓在沿途圍觀的數萬民眾大呼過癮。1634年建國慶典舉行了大閱兵之後,接下來兩年的閱兵式都僅僅只是在勝利廣場稍稍走了一下形式,參與人數只在千人左右,遠不如今年的場面大。
至於說這次閱兵式上展示的武力相較於三年前的建國慶典有哪些方面的進步,其實普通人是看不太明白的,畢竟專業知識不夠,也只能看個熱鬧樂呵樂呵。
但類似費策賢、蘇克易,以及其他各國專程來看這閱兵式的文武官員們,則是全程都瞪圓了眼珠子,唯恐錯過了任何一個細節。海漢以前便有在閱兵式和軍演中展示最新武器的做法,雖然閱兵式上不可能公開展示武器的效能,但他們也希望能夠從武器的外形上分辨海漢軍中是否又裝備了什麼新的裝備。
對軍事相對比較外行的文官們要執行這個任務就比較吃力了,費策賢和蘇克易不時要側頭低聲交流幾句,確認他們所注意到的某件武器究竟是新東西還是舊裝備。他們手底下倒也不是沒有稍微懂行一點的武官,不過有資格受邀坐到勝利廣場觀禮臺上觀看閱兵的,也只有各國使者的正職官員一人,所以他們只能先自力更生,至於下屬們就自行到附近找位置觀看了。
費策賢對於這樣的安排是頗有微辭的,因為海漢為外國嘉賓搭建的看臺足足有一百來個位置,各國的官員加在一起不過三十多人,完全可以讓他們帶一兩名隨從人員入場,但海漢卻將剩下的座位卻全都交給了各國商人和一些有官方背景的民間人士。
不過費策賢也知道這些非官方人士都是非富即貴,與海漢官方的關係大多極為密切,很多人可能比自己這個大明駐海漢大使要更具影響力,如果公開抱怨也未必能讓海漢官方改變安排,反倒是容易招來其他國家的不滿。
要想辨認出看臺上哪些人是官員,哪些人是非官方人士倒也不難凡是手裡拿著黃銅外殼雙筒望遠鏡的人,便是各國官員了。這東西在市面上是買不到的,是海漢在之前的外交晚宴上贈送給各國使節的紀念品,一人只有一份,與會的非官方人士是沒份的。
費策賢手裡當然也拿著一個,這雙筒構造比過去從海漢這邊得到的單筒望遠鏡更加好用,而且結構也更為精細,不用像以前那樣伸縮鏡筒來調解焦距,而是撥動雙筒中間連線部位的一個小齒輪就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這小小的望遠鏡上體現出了海漢高超的工業製造水平,在場除海漢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的能力,費策賢一邊心裡發酸,一邊還是不得不繼續舉著望遠鏡觀看廣場上集結的受閱部隊。
而根據海漢官員的說法,贈送給各國官員的這種望遠鏡還並非軍用版,軍中裝備的型號比這個的效能還要更好一些,視野更遠更清晰。這種小東西看著似乎不起眼,但到了戰場上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就比最老練的偵騎還大了,海漢故意當禮物送給各國官員,也未嘗不是在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
費策賢之前也在市立圖書館查詢過這種工具的原理和製造工藝,但說實話以他的學識的確不太能看懂海漢所公佈的那些相關資料,什麼凸透鏡,什麼二次成像,對他而言都是難以理解的概念,而類似光學玻璃之類的材料,似乎也只有海漢才能生產出來,別國想要仿造都極為困難。
當然這僅是對東亞地區的國家而言,蘇克易對這東西就沒有那麼稀罕,畢竟有史料可查的望遠鏡就是荷蘭人在1608年左右製造出來的,而且雙筒望遠鏡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但讓蘇克易感到不舒服的是,海漢人造的這種雙筒望遠鏡明顯要比荷蘭造更好,不但結構更加精密,成像也更為清晰,只怕荷蘭國內的巧匠一時半會還做不出同等水平的產品。
所有受閱部隊進入勝利廣場之後,軍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