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樂童以前在近代史課本上讀到過相關的記載,知道登萊之亂對大明造成了重創, 以至於後來海漢軍從芝罘島進入登州的時候,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但他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來到這個戰場,親眼鑑證當年激烈戰事留在這座城池內外的印跡。 陳一鑫繼續介紹道:“根據《蓬萊縣誌》的記載,當時登州城被叛軍攻陷後,城裡有大量軍戶選擇了死戰殉節,所以死傷狀況非常慘重。登州城的大姓蔣氏一族, 在那一戰中就死了十之七八, 有官身和從軍的蔣氏族人, 幾乎悉數戰死。” “後來明軍收復登州,有一部分叛軍沒來得及逃到海上去,他們自知罪孽深重,選擇在城裡負隅頑抗到底,最後也沒留下幾個活口。那兩年的仗打完,登州城的人口足足少了一多半,到如今都一直沒能恢復。” 白克思道:“想必對本地人來說,登州城這個地方應該是不太吉利了。” 陳一鑫點點頭道:“在我國接管這裡之前,登州城在冊的人口已經是在逐年下降了,遷出比遷入更多。一方面是民眾認為過去這城裡死於非命的人太多,破壞了風水,不宜久居;另一方面福山縣近些年的發展狀況一直很好,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民眾遷到福山縣定居。” 白樂童好奇道:“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何要特地來看這個陷入衰敗的城市?” 陳一鑫道:“正是因為考慮到登州城的特殊情況,在我國接管之後,就開始對這裡的城市功能進行重新調整。我們協助民眾從城裡遷出, 然後用了幾年時間,對城內設施做了必要的改建。現在你們所看到的這座城池,實際上是北方大區陸軍部隊的主要基地。” 白樂童頓時明白過來:“您的意思是說,這裡……其實是一座軍營?” 陳一鑫道:“準確地說,是一座軍事基地。” 步入城門後,白樂童才真正明白了陳一鑫所說的意思。由城門向南延伸的城內幹道兩旁,並沒有普通城市所常見的民居,而是整齊劃一的營房。街道上也沒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只能看到身著灰色軍服的海漢兵走動。 遠處的城中心,隱隱可見有一片面積頗大的空地,其中立有高達數丈的旗杆,一面軍旗飄揚在空中,遠遠地還能聽見號令聲傳來,想來那裡應該是練兵校場了。 白樂童雖然不是軍人,但也參觀過不少軍營和軍事基地,卻是第一次見著這種把一整個城市改造成軍事基地的做法。一開始覺得匪夷所思,但轉念一想,這或許也是陳一鑫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作出的最好安排了。 而白克思顯然對登州城的狀況有所瞭解,並未像白樂童那樣吃驚,只是讓陳一鑫繼續介紹這座已經改造成軍事要塞的城市。 北方大區對登州城的要塞化改造並不是什麼秘密工程,陳一鑫在改造之前便已將計劃上報給國防部,並且得到了國防部的支援。整個城市的改造工程和佈局設計,都有國防部的直接參與。 當然了,國防部所提供的主要是技術支援,至於整個工程所需的資金,基本上都是由北方大區自行籌措解決。若非如此,國防部大概也不會樂於掏腰包在遙遠的北方興建這樣一個大型工程。 整個改造工程耗時約三年,期間從登州城內遷出了兩千多戶居民,分別安置到城外村鎮和臨近的州縣。 城牆作為登州基地的外圍屏障,基本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海漢軍在這裡遭到圍城攻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城牆的防禦功能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但能將城內的軍事區與場外的非軍事區就此隔開,倒也更便於駐軍的管理。 而且陳一鑫認為城牆上遺留的戰爭痕跡可以時刻提醒駐紮在這裡的軍人,勿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保留下來也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雖然登州城的外觀幾乎保持了原貌,但城內的改造就堪稱天翻地覆了。除了少數建築質量較高的衙門官邸被留作駐軍機構辦公地之外,城內絕大部分的普通民宅都被拆掉重建,整個城區的佈局也進行了重新規劃。 靠近蓬萊水城的城北區域,因為可以依託便利的海運,所以被劃歸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