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遼東的局勢已經在朝著對滿清不利的方向發展,駐紮在當地的海漢軍也加強了對戰局的監控措施,以便能及時掌握戰場態勢。 海漢軍固然不會直接參與這兩國間的戰事,但仍是派出了部隊前往遼東灣北岸附近偵察,並且堂而皇之地在盤山縣附近海岸登陸,出動小股騎兵在該區域內公開活動。 這種行為並未引來交戰雙方的攻擊,恰恰相反的是,明軍和清軍對於出現在這裡的海漢軍都十分忌憚,主動與其保持距離,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在當前這種微妙的局勢下,交戰雙方誰都不願招惹海漢,讓其有藉口出兵干涉目前的戰局。 1647年開春後,明清兩國戰事再起,雙方再次投入重兵,在閭山南麓與雙臺子河入海口之間不到百里寬的戰場上展開了廝殺。這個戰場以西便是大明目前的前哨重鎮錦州城,往東則是一馬平川,明軍只要突破這條戰線,三百里外便是滿清京都瀋陽城了。 此時的情形與八年前清軍攻入山東時頗為相似,一方如狼似虎,另一方苦苦支撐,只是當下角色互換,攻守易主,清軍在持續不斷的消耗戰之後,早已不復當年的勇猛。而明軍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裝備升級之後,戰鬥力比當年的確有了質的提升,正面交鋒明顯可以壓制對手一頭。 如果不是清軍仍保有大量騎兵編制,在機動力方面還有一點優勢,恐怕這條防線在明軍的連續猛攻之下也撐不了幾天。 四月下旬,明軍終於攻破了這條戰線上的重鎮盤山縣,潰敗的清軍一口氣後撤百餘里,到遼中——遼陽一線才重新完成集結,試圖依託遼河流域的水系繼續進行抵抗。 但遼河水系的流量不大,河面往往也就十多二十丈寬,水性好點計程車兵甚至可以武裝泅渡,要搭建浮橋讓大部隊通行也不是難事。而明軍一方的炮火威力明顯佔優,完全能夠隔空在河對面清理出一片登陸區。 因此清軍的這一對策實施效果並不理想,最長也就只能拖個一天半天,一旦上下游有其他地方被突破,整條河岸上的防禦也就宣告崩潰了。儘管遼河流域支流眾多,但最終也還是沒能阻擋明軍的攻勢,僅僅不到十天時間,遼河防線便已全線告破。 此時明軍的前鋒營距離瀋陽已經不到百里,擺在皇太極面前的就剩兩條路,一是集中滿清剩下的兵力死守瀋陽城,與明軍在這裡決一死戰;二是放棄瀋陽往北撤退,儘可能儲存實力,日後尋求合適的時機東山再起。 但此時的皇太極身體狀況已經極差,他認為自己即便是撤離瀋陽,恐怕也熬不到東山再起的時候了。所以他決定提前傳位給第九子福臨,由其率領清軍大部隊提前撤離瀋陽,前往更北邊的兀良哈地區重頭再來。而他自己則繼續留守瀋陽,無論勝敗都不打算離開了。 五月底,福臨在瀋陽故宮繼任帝位,年號順治。由於此時順治年方十歲,仍將由他的叔父睿親王多爾袞輔助執政。順治和多爾袞帶走了八旗精銳和國庫裡剩下為數不多的錢財,留下皇太極率領五萬清軍繼續留守瀋陽。 六月間,明軍主力抵達瀋陽城下,三日之後,二十萬明軍完成了對瀋陽城的包圍,就此展開攻勢。上百門火炮圍著瀋陽城炮轟數日,將幾個城門全都轟成了渣。 城破之後,兩軍又在城中血戰三日,總算是拿下了瀋陽城。皇太極最後率領侍衛百餘人縮於宮中,拒不投降,最後放火自焚,倒是沒有直接落在明軍手裡。 在原本的歷史上,皇太極應該在四年前就病逝了,不過這個時空中各種意外因素的影響下,他陰差陽錯地多活了四年,倒也是賺了。而這個時候距離皇太極當年在瀋陽稱帝,也才過去十一年而已。 但就在明軍攻克瀋陽城之後不久,海漢便向大明發出通知,鑑於海漢國內兵工部門要進行裝置升級維護,所以必須要停產一段時間,原本應該於年內交付給大明的軍火裝備,交付時間大概都需要延遲一年左右。考慮到大明購買這些軍火的資金本來就是來自海漢提供的專項貸款,海漢決定免去延遲期間的貸款利息。 這其實就是早前陳一鑫與皇太極秘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