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對待東北亞局勢的看法肯定與執委會有所不同,對執委會來說,國際形勢走向、地緣政治關係,以及海漢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是軍費開支、後勤供應、人事安排等等問題。但在前線帶兵打仗的將領們看法其實要簡單得多,有沒有作戰任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將領們的仕途發展,更是會直接關係到麾下部隊的待遇和士氣。 如果戰爭就此停止,各國進入到和平時期,那麼現在部署在東北亞地區的幾支精銳部隊就完全沒必要繼續駐守在前線了。類似特戰團這樣的部隊,日常駐防的軍費開支要較普通軍隊高出不少,將其長期部署在戰爭風險較小的地區並不划算。而且像錢天敦、王湯姆這樣的將領,肯定也耐不住寂寞,不會甘心自己麾下部隊的戰鬥力就此慢慢荒廢,就算國防部不作出調動,他們自己也會根據形勢變化主動提出調防申請。 錢天敦聽到這兩人的對話也絲毫不覺意外,他支援和談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能夠將軍中的精銳部隊從北方戰場解放出來,因為遼東距離海漢本土實在太過遙遠,國家也無力支撐他們在這裡大展拳腳,繼續駐紮遼東頂多也就只是維持當下的對峙局面而已,實在是浪費了這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 不過目前談判還尚未開始,究竟能不能談成,陶東來其實也半點把握都沒有,所以對於這兩名將領的暢想,他還是得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你們也不用急著謀劃下一步,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說。我有什麼考慮得不夠周全的地方,你們一定要記得提醒我。” 王湯姆應道:“陶總,現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手上,雖說是四國磋商,但實際上另外三國都得看我們的臉色行事,所以我個人是很看好這次會談的結果。” “也不要高興得太早,保持謹慎的樂觀就行了。”陶東來的態度還是很保守:“我們不知道他們能夠接受的底線是哪裡,只能在會談過程中再慢慢試探了。” 南關嶺大營外對滿清使團的叫罵仍在持續,而圍觀的人群也從前幾天滿清使團剛到這裡時的幾百人增長到了上千人,不過由於海漢軍加強了戒備,倒也沒人敢採用更激進的措施。但這些隔空叫罵的聲音,卻不可避免地順著空氣傳入到營區內,飄進滿清使團所住的帳篷裡。 “王爺,海漢故意放任這些刁民在外叫罵,我等為何還要忍氣吞聲?就算不能殺了這些刁民,也總得給他們一些苦頭嚐嚐!” 帳篷內,一名清軍軍官正在憤慨地抱怨外面的叫罵聲,聽其言語口音,顯然也是個漢人。他一隻手按在腰間的佩刀上,似乎只要上司一聲令下,他便要出帳去找那些刁民的麻煩。 在他對面的椅子上坐著一個三十來歲精壯漢子,身著藍色錦袍,長臉黃膚,掃帚眉八字鬍,正是此次代表滿清參與會談的尚可喜。從外貌倒是看不出他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將領,更像是一名身家不菲的商人。 尚可喜的情緒顯然要比這名手下平靜得多,不急不慢地應道:“就讓他們罵罵又怎麼了,難道能罵掉我一根頭髮?要急也是外邊那些無知之徒急,你跟著急什麼?” 那名軍官仍是十分氣憤:“他們對王爺如此不敬,海漢人卻不加以管束,實在可恨!” 尚可喜微微搖頭道:“你想得太簡單,海漢人何止是不加管束,很可能這出戏本來就是他們安排的。要是我對此表現得氣急敗壞,那就正著了他們的道了。這些年來,明裡暗裡罵我的人還少了嗎?若是沒人罵了,那反而會有問題了。” 尚可喜要說起來也是根紅苗正的大明漢人,祖籍山西洪洞縣,祖父那一輩人才遷到了遼東海州定居。尚可喜十八歲的時候,母親死於後金入侵遼瀋的戰亂,然後父子先後加入了明軍。他父親尚學禮隨毛文龍去了皮島服役,後來尚可喜在加入明軍水師後,也去了皮島尋父,並且被毛文龍收為養孫。 尚可喜的父親後來也同樣是死於跟後金的戰事中,可以說他與後金之間其實是有著極深的仇恨,但後來因為在東江內部的權力爭奪中失敗,尚可喜叛逃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