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天下大旱,久雨不至,那是人臣之失職,臣身為宰相,請求辭職!”
皇帝都說出下罪已詔這話了,尚書左僕射蕭瑀也坐不住了,如果真有蒼天示警懲罰,那也應當是先由宰相來擔責,沒有一來就讓皇帝擔責的。
“臣失臣,請辭!”尚書右僕射陳叔達也請求辭職。
“是朕失職。”李世民嘆道。
蕭瑀和陳叔達連連請辭,在出現重大災情的時候,宰相請辭,這也算是個慣例。就好比後世出了特別大事後,有的內閣總理辭職或者內閣解散一樣。不過這種辭職,一般去相之後,用不了多久還是能再恢復的。
當然,也有宰相政敵藉機把宰相拉下臺的。
因發生災民,導致人民受到傷害,作為政府首腦的宰相居然要引咎辭職,在後世人看來,可能有點奇怪,難以理解。但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災是上蒼對人間執政的警告,陰陽不和,責在宰相。
天災降臨,宰相難辭其咎,當然就需要辭職。
從另一方面來說,遇到災情,換一個宰相,甚至把宰相班子都換了,也能暫時的轉移下視線,甚至新宰相上臺後,能更加積極的救災等。
若是災情連連,宰相換了後都不能解決,到時連皇帝都得下罪已詔。
就算蕭瑀、陳叔達兩個僕射不請辭,御史臺的言官們用口水都能噴死他們。不論他們想不想走,遇到這樣重大的災情,他們都只能先下臺,除非皇帝真的堅持不讓他們辭職。
侍中楊恭仁和中書令高士廉也請辭。
最終李世民接受了蕭瑀和陳叔達二人的辭呈,沒同意楊恭仁和高士廉的請辭,更沒同意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辭職。
朝中宰相不可能都去職,都走了,這朝廷也得亂。
“蕭瑀出任河南宣撫使,加平章事。陳叔達出任河北宣撫使,加平章事!”
“房玄齡升尚書左僕射,杜如晦升尚書右僕射!”
朝中十相,裴寂、封德綸早被架空旁落,不能視事。李超和長孫無忌又先後出任地方,如今蕭瑀和陳叔達也再出任地方,朝中便只剩下了四相。
左僕射房玄齡、右僕射杜如晦、侍中楊恭仁、中書令高士廉。
其餘的六人雖然還掛著三公、平章事銜,但實際上已經離開政事堂了。
李世民嘆息,這次罷了兩相,可旱情肯定還會持續的,明年還會更嚴重,到時又怎麼辦?再罷誰?
“兩位相國到了河南河北地方,一定要加緊防災。時間越來越緊迫了,非常之事,可以行非常之事。”李世民交待。接受兩位宰相辭呈後,李世民直接把兩人安排到了河北河南去,這是明年的重災區,有這兩位宰相去鎮守主持,李世民也比較放心。
“李文遠初到山南,就殺了十三人,可效果卻異常的好。如今山南地區,大戶糧商們踴躍和買糧食,局面一下子開啟來了。據報,短短時間,李文遠已經和買到了五百多萬石糧食,成績喜人啊。”
說到李超在山南殺人,李世民有的只是讚歎而無其它。
只殺了區區十三人,就換來了五百萬石糧食,值,太值了。
現在李世民為預防災情都快被逼瘋了,別說殺十三人就換來五百萬石糧,真逼急了,殺一百三十人,一千三百人,他都會殺的。
當初李超還在京城的時候,上防災摺子的時候就說了,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要向大戶和買糧食,以救災穩定局勢為第一。當時大家聽了,只覺得李超敢說。
可李超一到山南,就殺了十三人,把一個數百年大族連根拔起,又把其餘十二族打殘,這份雷霆之勢,這果決,連事後剛接到訊息的李世民和宰相們也震驚不已。
可接著山南局面開啟之快,也讓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