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
姜芋注視著雭寫下的娟秀小字,“小哥哥,你怎麼看?”
手裡的書翻到第一章:相機各部件的拆解與說明,其下的第一段卻是一句廣告語:“定格的一刻,地久天長。”
確實是時間,一段很短的時間,拉伸在人的一生來看,1-2個月發生的事確實如同定格的一瞬。
姜芋從書包裡抽出一個本子,隨便翻到一張空頁,寫下“時間”兩個字。
雭看瞥見後在自己本子上連著畫下三個“?”。
姜芋以寫代說,“共同點1,為情;”手指飛快的捏著水筆寫下,“語文老師,感情紆困;貨車司機,婚外情破裂;女大學生,殉情。”
雭天資聰明馬上反應過來,用筆流暢寫下,“刺激後的情緒障礙?還是極端的情感表達?”
“要區分來看,”姜芋寫道,“但結果都一樣,為情自殺。”
“你寫的共同點1,”雭接著問道,“2是什麼?”
“2是時間,”姜芋在“時間”兩個字下著重畫了一筆,“他們三個自殺的時間並不是重疊的,換句話說是依次順序的,第一個死的是語文老師,其次是貨車司機,最後是女大學生。”
“是,”雭也隨即寫下,“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兩個月時間60天,從語文老師自殺開始算起,三個人相互間隔大半個月左右。”
“共同點3,”姜芋抬頭看了雭一眼寫道,“他們的尋死意念間隙形成很短,幾乎沒有……”
雭即刻會意,兩個人幾乎在同一時間寫下“求助階段”。
自殺,在自殺行為實施過程中,一般人的心理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一、情緒障礙,當受到劇烈刺激時,首先自身會對刺激作出評價,然後才對刺激作出反應。
當刺激過於強烈,或者當事人的心理素質不夠完善,就會可能產生心理失衡,表現為情緒障礙。
二、意念形成,如果刺激持續存在,矛盾得不到緩和又沒有宣洩的機會,便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即自殺的意念形成。
此時,自殺僅僅被看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但這樣的意念還不夠堅決。
三、外界求助,如果矛盾得不到緩和,便進入自殺的求助階段。
此時,生的慾念和死的企圖在不斷地鬥爭、兩者搏鬥時,當事者常會自言自語“活著真沒有意思”,“還不如死了輕鬆”,實際上這是當事者向外界發出的求助訊號。
四、實施計劃,如果呼救得不到適當反應,進入第三階段,即開始實施自殺計劃。
此時,當事者表面上顯得很平靜,似乎已退出矛盾和衝突之外,而在心底裡卻在立遺囑,處理自己的東西,考慮選擇自殺的地點和方法,一旦認為時機成熟,進入第四階段,即實施自殺。
姜芋和雭同時寫下“求助階段”,即共同三人幾乎沒有對事件出現沒有任何反應時,相當於跳過了外界求助,直接選擇最終實施自殺計劃。
如同把一塊麵團放進烤箱裡,溫度設定到最高上限,會在最短時間內烤製出爐。
雭意識到自己寫下這四個字的含義,隱約摸索到姜芋想要表達的意思,頓時猶如在數九寒天一桶冰水兜頭而下,身體裡血液凝近冰點。
“你是說……”雭握筆的手不自覺地有些顫抖。
姜芋凝視著自己寫下的文字,拿筆一一塗黑,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引得坐在旁邊幾人的側目,待周圍重新平靜後,又在剩餘空白處寫下,“我們的第一個指令,給我目標的全部記錄。”
雭也趁著間隙稍微平復心情,隨後寫下,“第一個目標?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