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機動機?”
薑黃聲音隨即響起,對著片警問道,“無動機動機和過失動機有什麼差別?”
龍海稍微回憶了一下,“警校時上過犯罪心理學,當時是選修的學科,沒記錯的話,無動機動機被歸類於故意殺人範疇,而過失動機則是過失殺人。”
“隊長,”法醫官見身邊不起眼的男人竟然隨口說出一個不常見的釋義,基本功算是紮實,同時想起什麼問道,“你是想說十四年前遇到的那起‘瓜田案’?當時被定義為典型的無動機動機。”
“瓜田案?”龍海聲音立刻接上,“我好像聽說過……那會兒還在上初中,當時網上有不少謠言,欸?”說著望向身邊的美女法醫,“陳老師,你那會兒應該也在上學吧?”
陳衍茉沒回應片警疑惑的目光,見對面薑黃投來“說下去”的目光,如果真的可以認定為“無動機動機,”那麼與這兩天的兩起自殺案的“動機”投射關聯,簡潔把十多年前發生的這樁老案子概括敘述了一遍——
十四年前夏季某日,紅彤縣下的廖家村某個瓜田有人被謀殺。
死者腦袋被整個倒栽進旱廁內的農家肥中,屍檢死因為酗酒後從廁所隔板上跌落造成的窒息,這在當時被認定為一起意外,準備以此定論結案。
但是沒想到的是,死者的家人一口咬定死者因為有粥狀動脈以及三高絕沒有給他過一滴酒,是有人知道死者不能飲酒而故意讓死者有機會接觸到酒,而死者平日裡被看管得很嚴,包括每天去瓜田都是兩個兒子輪番陪同外加監視。
案發當天午夜,瓜田裡的死者和二兒子分別就息,等到第二天一早,二兒子發現自己父親“淹死”在旱廁內。
一開始懷疑是有人送酒,但是經過勘探發現瓜田內外沒有第三者的腳印,隨後在廁所的漚肥中發現一隻酒瓶,憑著dna檢測,證實是當夜死者的確飲過的酒瓶。
於是產生了新的問題,這瓶酒不會憑空無故出現,酒是當地一家散酒廠瓶裝白酒,周邊村鎮幾乎都有銷售,逆向源頭溯查不現實,唯一可能是調查死者最近活動範圍是否與銷售點重合。
沒想到還真找到,死者三天前曾一人去往村裡小超市購買一些生活用品,調取店內監控發現酒瓶出現始末。
是超市一名小工,臨時收銀時在死者買了一堆日用品的布袋內塞進一瓶酒,小工做手裡動作時探著身子擋住身後的監控,但沒想到店內還有一個隱蔽的攝像頭。
小工身份是村裡外來人口,與村民並無熟悉,提審時說出一個完全想不到的理由:
“我看他(死者)在白酒貨架前走來走去,這瓶摸一下,那瓶聞一口,一看就是愛酒之人,人不喝酒活著有什麼意思?於是我趁他不注意,正好手邊有一瓶沒有結賬的便宜酒和他買的白醋對調了一下,當時我還覺得自己做的是好事,哪知道能喝死人?我是冤枉的,這不能怪我!”
死者提著調換了白醋的白酒,其實不確定自己是否知情,不過在村路上的監控裡,死者快到家時拐進岔路去往瓜田,在把酒藏起來後一切無事發生回家,直到幾天後酗酒過度而亡。
法醫官陳衍茉一口氣說完,這才對身邊的片警回答道,“十四前年我是在上學,不過這起案子在我研究生階段聽到後仔細研讀過,對於最後法院判的‘故意殺人’一開始還不是很認可,後來對‘無動機動機’也屬於謀殺範疇才徹底理解。”
“那個店員,”片警猶豫了下說道,“完全可以用‘不認識死者’、‘開玩笑’、‘惡作劇’等做過失抗辯,為什麼會被駁回?”
薑黃聽到片警疑問後開口說道,“小陳敘述裡少了一條,死者的兩個兒子在村裡算是村霸的存在,為了他們父親健康,曾用高音喇叭在整個村內廣播過,誰都不能給他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