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黨’的帽子,最後連萬曆皇帝也看不下去了。他憤怒地質問御史們:“如果皇帝任命的人都不中他們的意,都是貪官汙吏,那他們推薦幾個清官和忠臣呀?”這些以忠誠勇敢聞名的御史們啞口無言。的確,除了指責別人外不做任何事的人永遠不會出錯。
萬曆皇帝很快對國務感到厭倦,但真正導致明朝統治集團四分五裂的是‘爭國本’(立誰為太子)事件。 萬曆皇帝最寵愛的無疑是鄭貴妃。傳說鄭貴妃父親因為家裡貧苦,曾將女兒許給一位秀才做妾,臨別時父女相對抱頭痛哭。秀才好心,看這情形大為不忍,情願不要人,也不索還聘禮。鄭貴妃感激萬分。入宮得了寵幸,就告訴神宗說:“妾非某孝廉,哪得服侍陛下?”神宗就把秀才提拔為縣令,幾年後又當上了鹽運使。
鄭貴妃活潑大膽,敢於挑逗和嘲笑皇帝,同時又傾聽皇帝的訴苦,鼓勵皇帝增加信心。曾對皇上撒嬌說:“陛下,您真是一位老太太!”
的確,神宗總的來說是個寬厚的人。在他統治時期,很少讓廠衛特務騷擾官吏和百姓。
鄭貴妃生子後,萬曆皇帝立刻冊封鄭氏為皇貴妃,位於皇后之下而在其他妃嬪之上。子以母貴,常詢超越常格而立為皇儲,就可以順理成章。然而在絕大部分文官看來,這是以幼苗長,自然不合於倫常之道。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因為皇長子常洛已經五歲,生母王恭妃尚未加封,而鄭貴妃甫生皇子,即晉封冊,明顯見得鄭貴妃專寵,將來定有廢長立幼的事情,遂上疏請冊立東宮,以尊宗廟,重社稷。
萬曆皇帝軟弱無能,不敢公開說明他的意圖,找出種種藉口。第一個藉口是常洛年紀太小,經不起各種典禮的折磨,第二個藉口是立儲大計屬於皇帝的權力,不容許別人插手。但文官們不肯罷手。神宗在和大臣們往來爭辯之際,又突然別作心裁地同日冊封三個兒子為王而不冊封太子。臣僚們不接受這個辦法,萬曆皇帝又找出了第三個藉口,即皇后年紀尚輕,仍有生育的可能;如果皇后生下兒子,那就是當然的太子而用不著任何爭議了。這種種藉口全都無效,言官愈加激烈,你上一疏,我奏一本,統是指斥宮闈,攻擊執政。被觸怒了的皇帝下令責打進諫的官員們和洩漏訊息的宮廷人員以進行報復。但這無濟於事。這時鄭貴妃父親鄭承憲為去世的父親請封,神宗準備封他個伯爵。禮部以歷代貴妃向無祖父封伯爵的故事駁回,神宗只好自己拿五百兩白銀給愛妃父親了事。
文官們捲入了國本的爭論,因為他們必須選擇兩個皇子中的一個作為他們未來的主人;他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知道,錯誤的一步,即使這時無聲無息,當繼位問題最終確定以後,也可能斷送他們自己的生命乃至親友九族。
如果神宗是永樂那樣的梟雄,他可以用屠殺讓文官們閉嘴;是弘治那樣的君子,他可以巧妙地將文官們的意見轉向;是正德那樣的嘻皮士,他可以根本不考慮文官們的意見;是嘉靖那樣的自大狂,他可以提拔新人來支援自己,但他都做不到。
立誰為太子已經引起了如此重大的爭論,可是萬曆皇帝卻缺乏實現他的計劃的決心。他已經提升了幼子,卻又承認長子繼承權不可違背。優柔寡斷的神宗採取了逃避問題,不敢面對矛盾,終於,他想了一個自以為聰明的方法。
要是像這樣,整個國家的發展,全靠出一個能臣,出一個能幹又賢明的帝王,就像是在賭博一般,張居正即便是再有能力,再能夠看穿整個大明發展的主要方面,找到癥結所在,他也畢竟僅僅只是一個人!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改制就是皇帝主導的,這從本質上就跟張居正的改制有區別,更何況,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眼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