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父子夫婦相剖啖,十亡**”。
在原本的歷史當中,崇禎十二年(1639年),每石米價銀一兩,崇禎十三年以後,石米漲到銀3兩至5兩。加上沉重的賦役,民不聊生。迫使農民揭竿而起,起義不斷,導致明朝崩潰。崇禎時(1628~1643年)外有清兵臨境,內有連年旱災。河北、山東大量災民棄耕逃亡,很多村莊變成無人村。自然災害導致了經濟的全面崩潰,並激化了社會動盪。崇禎時陝西關中爆發了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很快席捲大半個中國。
1644年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明朝滅亡以後,氣溫於1650年後開始快速回升,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氣溫回暖後災情減弱罷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攥緊了拳頭,他上一世優柔寡斷是因為手中實在是沒有對抗的資本,做每一個決定都艱難無比,這一世,他的境界已經昇華,人生無論遇到了什麼風雨,都不能不要臉面,他怕死,但如果一個國家的尊嚴都不存在了的話,死又有什麼可怕的地方?“王承恩,你的意思,朕很清楚,你說的這些,朕也很清楚,兩面打仗,大明打兩面,三面打仗,大明打三面!手中的兵馬錢糧不足,有多少就拿多少出去打,記住一條,大明就是永不言敗!永不放棄,除非是朕死了。”
王承恩不敢做聲,立於一旁,等著皇帝下達聖旨。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心思在飛快的轉動著,國家大事,並不是計算出來的,也許這世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能夠靠計算出來的,最好的謀士,往往都是最會洞察人心的人,而並不是那些工於算計的人,否則都找數學家來就可以了,現代會做生意會做官的人,也沒有幾個是有多麼深厚的理科知識。
看著眼前的文竹,細細的竹竿,似乎能被風一吹就斷,卻能夠支撐氣一大片的竹葉,朱由檢為那文竹澆了一點水,碰了碰那些翠綠的葉子,眼睛卻是瞪著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冷靜的喝了一口茶,點上了一根菸,看著地圖沉思一陣,“朝鮮暫時不增兵,對於中原反民,洪承疇那點人馬是不夠的,必須增兵,在年內幹掉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讓孫傳庭發兵五千奔赴中原戰場支援,一定要咬住高迎祥!”
王承恩點點頭,躬身領命而去。
朱由檢卻不清楚,在福建水師將廣東的英國人全部吃掉,將葡萄牙人驅逐之後,訊息傳遍了大明各地,固然是能夠讓國人振奮,但大部分人實在是對於皇帝的動輒開戰,有了牴觸的情緒,中國人畢竟是以儒家為宗旨的,儒家可沒有哪一條是教人家睚眥必報。而是提倡忠恕之道。
國內的局勢在進一步的惡化,主要是因為皇帝縱然可以用強權將老百姓聚攏在一起,卻並不能夠改變人心,整個國家在醞釀著一股對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不滿情緒,受災地區的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認為有打仗的銀子,為什麼不去賑濟災民?
而國外,隨著鬱金香價格突然暴跌,使歐洲無數人瞬間傾家蕩產,進而影響到國民經濟陷入數年的衰退。荷西英葡四個以殖民起家的國家,為了各自在遠東的利益,第一次聯合在一起的勢頭已經形成。
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不知道他的要跟天下斗的政策,會將自己擺在全世界的刀鋒上面,他也不是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他依然會這樣做,他不想做一個一邊端著碗吃飯,一邊被人往碗裡面拉屎拉尿的人。
三面作戰的大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中原反民再起,雖然被剿滅了一股絕對精銳,但是二十多萬反民大軍的總數,依然讓人生畏。
皇太極在拉來了日本人之後,日本出兵樓船二百艘,兵力五萬人進行跨海作戰,雖然德川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