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菜湯似的,涮盤子的水,喝了也就喝了,就當麵條湯了,不必大驚小怪,多有憐惜。
原主的記憶中還算清楚,當初陳明康能夠去私塾,原主還是很興奮的,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好事兒,竟然能夠落到自家身上,讓原主得意了好久。
陳娟當時也高興,她的思想就是弟弟越厲害越能為自己撐腰,是普遍的傳統婦女的思想,至於學習,她看書本子的眼神可沒有看見肉菜更垂涎,就是真正的好奇而已。
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程門立雪去求學的,現代那些厭學到早早輟學的,不也有嗎?
原主從沒有讓陳娟學習的觀點,而現在的李秋蘭看來,陳娟也沒有求學的意思,既然這樣,她也沒必要冒著挑戰陳氏家族中那些老古板的風險去給陳娟博一個學生資格。
或許以後新的思潮衝擊到此處,陳娟會發現學習有用,想要學習,那就那時候再學好了,學習嘛,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沒必要現在逼著人學,讓這個家庭愈發雪上加霜,進一步分崩離析。
李秋蘭自來就不喜歡看孟母三遷的戲碼,她對孩子,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缺乏一種培養的愛心,你不願意學,那就不學唄,若是我想教,自然要找那願意學的,不然還能怎樣,跪著求你學,說是為了你好,呵呵。
每次看到有家長對自家的孩子哄著逼著讓他們學習的時候,李秋蘭都只會給一個冷眼,何必呢?
如果孩子不學以後會後悔,就等他們後悔了再好好學唄,現在說這麼多管這麼多積累那麼多怨恨,讓彼此的情分淡薄,何必呢?
等到以後孩子成材了,高校畢業,優秀工作,還有高額的收入,那時候難道就不會怨恨父母在他們小時候的逼迫嗎?反過來不贍養父母,甚至為了這樣的積怨再不相見的,何必呢?
有那個時間,充實自己,讓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好嗎?或者乾脆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要為了孩子勞心勞力,不好嗎?
有著這樣想法的李秋蘭,更認同的是“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既然世界上誰離了誰都能活,她又不要讓兩個孩子養老,那麼,就更不會用自己以為“為你好”的觀點去逼迫他們走所謂的更光明的大路。
對子女沒有更進一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精神寄託,李秋蘭就沒了任何的要求,他們如同野草一樣自然生長就是最好的了,只要不是走上了邪路,其他的,都不必計較太多,也不必安排更多。
就好像對陳娟來說,既然她沒有向學之心,李秋蘭也不會刻意去培養教導,自然成長也是成長,成才不成才的標準也不是決定生死的事情,何必讓每個人都活得那麼累。
想要得到多少,必要付出更多,這個道理,總是不錯的。
這些想法在李秋蘭腦中不過一個閃念,再看陳娟,她已經很投入地在做家務了,清秀的臉龐談不上多麼好看,但眼神明亮,對未來,顯然也是有著自己的期許的。
就隨著她自己的意思吧。
她這個便宜媽只怕更是個後孃。
觀念不同,指望她給安排什麼好婚事,恐怕不可能了,所以,還要看陳娟是否能夠把這件事當做磨礪,自己自立起來,若是沒辦法,她頂多養著她就是了,這點她還是能做到的。
李秋蘭在心裡想過陳娟的事情,就把目光轉向了書房,陳明康正在認真地捧著書本搖頭晃腦,嘴裡小聲地念叨著之乎者也,私塾學的還是舊式的東西,想要用仁義禮智信那一套教匯出一個個君子,陳明康學得很投入,他似天生就喜愛這些東西,又或者知道學習來之不易,也就讓那些觀念愈發深入。
以後新舊思想的碰撞… …在這方面,或許李秋蘭將來能夠安慰他一下,讓他不要過於鑽牛角尖,其他的,也不能做更多了。
什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