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她的長輩兒說起。

麗麗先祖是當年入關定居京城八旗,幾代生活在崇文門大街。到了父親唐文超這一代依然如此。唐文超是“老三屆”,文革一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大學停止招生,“老三屆”畢業生升不了學就不了業。國家做出大中學畢業生分配實行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廠面向基層,工廠不招工部隊不徵兵基層不招幹,四個面向只剩農村了。一批狂熱的青年學生隨即向京城市革委會遞交了到內蒙古牧區插隊落戶的申請,得到了批准。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也是一個放飛夢想追逐人生絢麗多彩的歲月,更是一個捨我其誰的青春狂熱期,唐文超和同學們到了內蒙赤峰轄區的一個旗的牧場。唐文超和他的那些男女知青們一起,在那個陌生的草原上揮灑汗水,燃燒青春。為了政治上的進步,這些知青們使出渾身解數表現自己,有了許多在今天看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舉動,她們是那麼的虔誠,那麼的熱情,毫不遲疑奉獻青春和熱血,深信不疑的去踐行。他們獻了青春獻理想,獻了年華獻子孫,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塊土地。就是唐文超那批下鄉知青中一個叫邢燕子的京城姑娘嫁給當地農民之後,許多年輕的京城知青紛紛效仿,爭先恐後的在當地結婚成家。唐文超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娶了一位當地的姑娘,成為知青中的一位以牧為家,紮根在牧區的先進典型。

八十年代初,這場噩夢一般的運動宣告結束,那些散落在全國偏僻落後地區的知青們透過當兵招工考學等多種途徑紛紛回城,從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紮根落戶在農村的知青,想要回城可就不容易了,不管是娶了農村姑娘的男知青,或是嫁給農民的女知青,這個時候都已經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回城要拖家帶口,男女老少一大幫,這對當時物質並不富裕的大中城市來說是個難以接受難以解決的難題。

為了回城,知青們們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有膽的是帶著老婆孩子回城裡遊蕩,要政府安排工作;沒膽的和老婆鬧離婚一人回城;還有的更是過份,一個人偷偷拔腿開溜跑回了家。最老實的就是一直留在當地沒有回來,唐文超就是後者。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改革開放已經有了成果,國家已經富裕了,城市管理相對寬鬆的時候,唐文超才算帶著家眷回到京城。但是,原來的家已經拆遷改建,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政府只好從新安排,一家人去南城安了家。

麗麗跟隨父母回京的時候已經上了初中。父母咬牙拋棄內蒙的一切回京進城,更多的也是為了兒女的前程著想。希望他們進城後能夠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在京城站穩腳跟總比在草原上當個土財主要好的多。他們沒有想到,在內蒙草原上長大的孩子來到京城,就象把草原上一株綻放的花朵挪進京城肥沃土地裡,適應不了當地氣候環境條件,沒有草原土地上長的茂盛。人也是一樣,在內蒙的學校學習優秀的麗麗,來到京城的學校插班學習總是感到很吃力,最後只考上一所普通的中專。因為沒有關係,學校畢業後安排的工作也是效益不好半死不活的工廠,麗麗果斷拋棄自己出來找工作。

這麼多年,麗麗似乎感覺到,自己的好運氣從來沒有這麼快的來過。打小記事兒起,麗麗知道自己的老家在京城,在那個人人都向往的首都。記事兒那一年,麗麗跟著父母回到京城崇文門小四合院,裡面的溫馨和親情,讓麗麗感覺非常親切。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和鄰居幾個家庭共有二十口子住在一個院子裡,大家和睦相處,一家做好吃的,一個院子的孩子都改善生活。麗麗可以到任何一家去,她們都會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招待,叔叔和大爺對她更是親,後來麗麗不想回到內蒙了。她哭著鬧著問爸爸:“我怕大灰狼,我不回內蒙去,我要留在京城。”

年齡稍微大一點,麗麗知道了爸爸是知青來內蒙插隊,自己的老家在京城。她喜歡內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