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可燃冰實現了商業開採,而且開採成本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那麼取代了天然氣的甲烷在華夏的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例肯定會大幅度提高,從而降低對其他能源的需求,也就是減少進口需求。
保守估計,僅次一點,就能把華夏的進口能源規模縮小三成!
最倒黴的是誰?
顯然是俄羅斯、伊朗與卡達,因為這三個國家是華夏進口天然氣的主要輸出國,也是全球最大的三個天然氣輸出國。
到時候,華夏甚至會在國際天然氣市場上成為這三個國家的競爭對手。
相對而言,沙特、科威特、阿聯酋與阿曼等以石油為主的能源輸出國,所受到的影響就沒這麼大了。
很簡單,這幾個國家的天然氣並不是很多,主要依靠的是石油。
雖然可燃冰是清潔能源,具有光明的發展前進與巨大的商業價值,但是在短期內,不可能全部取代石油。
別忘了,石油不但是燃料,還是化工原料。
更何況,大部分汽車燒的都是石油,而不是天然氣。
此外,在開採成本上,可燃冰很難在短期內低於石油,而沙特等海灣國家的石油開採成本又是全球最低。
伊朗嘛,那就慘了。
只是失去華夏的天然氣市場,伊朗每年的損失就超過了一百億美元,而以現在的市場價格為準,甚至達到了三百億美元。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
按照華夏最新的國家能源戰略規劃,將在2045年之前建造近60座核電站,已經獲得批准的30座核電站總計有120座機組,而且全部為第四代高溫氣冷反應堆,計劃總裝機容量為40萬兆瓦。
這是個什麼概念?
差不多是20座三峽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
更重要的是,核電站幾乎不受天氣影響,能夠穩定的輸出電能,而水電站的發電能力會出現季節性波動。
大力發展核電站,也是為了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
當然,也與發展清潔能源有關,即華夏當前的核電規劃,主要還是用來替換汙染嚴重的火電。
只是,等到另外30座核電站開建,那就不一樣了。
按照華夏當局釋出的公告,從2035年開始,將以第六代反應堆為主。
為什麼是第六代,第五代呢?
第五代反應堆也有,不過留著備用,即在第六代反應堆的研發出現問題之後,才會考慮建造第五代反應堆。
這個第六代反應堆,那可是大有來頭。
雖然華夏官方至今沒有公佈第六代核電站的相關技術,甚至沒有提到採用的是什麼型別的反應堆,但是外界一直認為,很有可能是聚變堆,至少會是一種融合了可控聚變技術的增強型裂變堆。
果真如此,那就意味著,在2040年前後,第一座含有可控聚變技術的核反應堆就將問世。
那麼,這可能嗎?
沒有人說得準,也沒人敢打包票。
只有一點能肯定,如果可控聚變技術正的能夠實現商業化應用,讓聚變核能造福於全人類,那麼首先取得突破的肯定是華夏。
為什麼?
當今全球,最關注,也最捨得在可控聚變技術領域投入的國家就是華夏,甚至可以說只有華夏。
要知道,可控聚變技術是華夏擺脫能源進口的唯一辦法。
不管是可燃冰,還是單堆功率達到了800萬千瓦的第五代裂變堆,都無法徹底全面的取代化石燃料。
更重要的是,只要華夏的經濟還在快速發展,那麼對能源的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說句不客氣的話,華夏從南海開採起來的可燃冰,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