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稱之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所以,佛家常講十法界唯心所造,循業發現。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本意是描述道的狀態和屬性,用來說明道的真實存在性,這種存在並非是虛無縹緲的理念,而是有無窮演化能力的本體存在性。它是資訊的狀態,而不是能量和物質的狀態。資訊的狀態就猶如老子比喻的“橐龠”;釋迦牟尼佛比喻的“摩尼寶珠”,摩尼寶珠顯現著“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的真空妙有屬性。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裡的多言是指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猶如橐龠的道,以及體現道屬性的天地功能。語言是我們意識(第六識)演化出來的一種極性觀念的交流方式,它只能交流表達極性事物的屬性,它無法表達道的非極性屬性。老子前邊用“橐龠 ”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來形象化地表達道的狀態和屬性,但老子知道用這種形象化的表達,不管你說多少都不能和道的存在相契,都不能圓滿的表達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極性的道用語言和心思都不能“觸碰”它,因為“說是一物即不中”,起念即乖。“數”是很快的意思。“窮”是窮困,窮盡,在這裡是指語言無法表達之意。“多言數窮”,是指完全用語言、文字來認識道,此路不通。對道形象描述得過多(多言),說明自己並不領悟道,並不認識天地的妙用。甚至是愈說愈糟,這就是“數窮”。道是大智慧者透過體證體悟的認識通道所領會的,所認識的,而不能靠語言文字來“授與”。這正是莊子講的“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不如守中”,這句話的中心意思是少說多修證。只有透過自己的證悟、體察才能真正認識“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道。具體地如何操作呢?老子教給我們的方法是要“守中”。“中”的含義非常廣,“守中”首先是指內求(體證)而不外求(語言文字的傳授)。另外,只有“中”了才符合非極性道的狀態和屬性。我們的語言思維都是極性的,凡極性的事物都偏離了“中”,所以語言思維不能究竟表達非極性的道,更不能契入非極性的道。故“守中”就是由極性進入非極性的修證過程和方法,也是由極性識念轉為非極性“般若”智慧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守中”就帶有要證道、悟道、體道、得道之意。“不如守中”,就是說言說文字的解道不如自己證道、悟道、體道、得道認識的究竟。

“中”之一字可以概括儒釋道三教學說的心法。儒家講“中庸”;道家講“守中”;佛家講“中道”。三教聖人為什麼講“中”呢?宇宙本來的面目就是“中”,道的非極性屬性體現的是中,“中”了就沒有極性。以物質世界的空間來說,“中”了就不偏左也不偏右;以時空來講,“中”了就具備了無限的屬性。事實上真正的“守中”是無限時空的“虛空”屬性。只有達到非極性的“真空態”時,才是本來面目的“中”。莊子講的“虛室生白”,就是老子“守中”要得到的結果。這是從修道、悟道、證道來講,排除雜念,轉識成智,契入般若實相,必然“室”(心)虛而光明顯現,呈現出無限空曠的境界。進入了這種狀態就“守中”了,也就得道、悟道了,明心見性了。這時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