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宿營,假如是在山中,他們都要在下午找到山崖下向內凹陷的地方,就似一個半開放的的石窟。這一帶山中這樣的地形很多,可能是古人留下的。在石窟前點三堆篝火,並備足木柴。唯一耽誤的行程的狀況就是下雨,而秋後的雨並不多。
每天宿營後、日落前的這一段時間,丁齊基本都在,陶昕所著的那部醫。其實丁齊完全可以不把拿出來,所有的內容包括插圖都已記了下來成為“心冊”。他雖然是醫學院畢業的,但畢竟不是學中醫的,很多地方還要請教譚涵川。
這方面的知識,譚涵川懂得比丁齊多多了,不時為他講解。
醫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臟腑經絡結構以及元氣執行,類似於解剖但與純粹的解剖學又有很大區別。區別主要在於方法論,醫的核心思想是研究一個整體生命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此基礎上,又講到了辯症、用藥和治療。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就算丁齊都看懂了、記住了,恐怕也成不了一名神醫,培養醫生從來都是依靠實踐,但它可以成為一種知識儲備或者見知。
醫的後半部分令丁齊和譚涵川都感覺大開眼界,居然是“望氣內景篇”與“望氣外景篇”。僅看名字,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江湖爵門秘傳的望氣術或者黃庭經,可是看內容,丁齊發現這應該就是疲門秘傳的觀身術!
丁齊在外面並沒有得到疲門觀身術秘傳,沒想到在琴高臺世界中卻發現了完整的傳承。“望氣內景篇”講的還是臟腑經絡結構以及元氣執行,但關鍵是如何能察知這一切?僅透過解剖是不可能的,若沒有方法去驗證,醫中的理論系統便是空中樓閣。
察知的方法就是“內視”,它是一種自省式的體驗,但又不完全是唯心的。人能察覺自身的狀態,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若能入靜生感,這種體驗就會變得很清晰,不僅能內察臟腑,還可見氣血經絡執行,從而及時調整自身狀態。
認識是一個整體,內外呼應,所以觀察一個人的外部特徵,可以瞭解他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望診,由此也可解讀“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
“望氣外景篇”是在內景篇的基礎上,講解天人互感。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但不是孤立的系統,自身是一個天地世界,又置身於一個天地世界中,兩個世界有共情與共鳴。首先要能掌控自我身心最終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也可解讀“壺子見季咸”的故事。
內視並不複雜,丁齊很容易就能做到,無非是將元神感應用於自身。而對於譚涵川來,也是早就能做到的,觀身術只是另一種應用方式。
丁齊對譚涵川講了“扁鵲見蔡桓公”與“壺子見季咸”的典故,兩人皆認定醫的後半部分就是疲門觀身術秘傳。譚涵川嘆道:“壺子,淵之象有九,可能就是對應觀身術的九種境界。”
丁齊:“每一們秘法,可能都對應九種境界,或者,在不同境界下有不同玄妙,方外秘法也是這樣。”
譚涵川點頭道:“這我已經有體會了,這段時間將方外修煉到興神境,火門秘傳的爐鼎術也更上一層今天得到觀身術傳承,關於內視,我突然想到了另一個用處。”
丁齊:“什麼用處?”
譚涵川:“駐顏果啊!我們不是知想知道駐顏果究竟有沒有功效、可不可以內服嗎?不用再拿豬做試驗了,只要試過了它沒毒,就可用自己做實驗。從劑量服用開始,在內視的狀態下觀察自身的感應和變化”
丁齊:“神農嘗百草嗎?”
譚涵川:“你得還真形象,我現在就想試試了!”
丁齊:“那你不用陪我了,去吃藥吧。接下來的這段路,我一個人完全可以。”
譚涵川:“不急不急,不定在路上還能看見駐顏果呢”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