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沒有遇到過的情況。在兩個政權之間,夏州李家必須審時度勢,仔細觀察一下兩邊的實力對比,保證自己選擇的隊伍對自己是絕對有利的。當時的北漢後面有著契丹的支援,實力上稍佔優勢。可是李彝殷又有著後晉亡國的教訓,生怕哪天北漢一不聽話也被契丹收拾了。李彝殷觀察了半天,權衡利弊,終於決定又做起了“牆頭草“,兩邊都不得罪,暗中表附劉崇,又和周朝保持關係,兩面討好,好不得意。後史上評價說李彝殷歸附北漢是“有可取焉”,說這是夏州李家不忘本,在五代時幹得唯一一件出彩的事。沒錯,這件事確實相當的精彩,但是卻跟什麼“忘本不忘本”沒有任何的關係,這同樣也是李家的一種求生之道而已。

這樣的關係沒有維持多久,過了沒兩年,李彝殷把形式就給看清楚了。北漢這家姓劉的啊,估計是打不過姓郭的,於是,就慢慢地疏遠了北漢,歸附於後周了。而讓李彝殷下定這個決心的,就是五代時期唯一的一名千古英君——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郭威的內侄兼養子,公元954年(後周顯德元年)即位。在位五年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稱得上是五代唯一一位英君。後周於北漢晉州(今山西臨汾)之戰後,李彝殷終於做出決定,正式歸附後周。柴榮也是看中李家在夏州的實力,對李彝殷不但既往不咎,還欣然地封了他一個西平王的稱號,這又比以前那個隴西郡王強了一步。

因為這個“西平王“的稱號,史書上也就有了一些評價,認為應該從李仁福封隴西郡王開始就把夏州作為一個獨立的割據勢力而看待,這樣“五代十國”也就要變成“五代十一國”。其實如果真的那麼計算的話,這個稱呼好像也略有偏頗。所謂“十國”後皆被宋所滅,公元979年北宋滅了北漢,是為“五代十國”時代的終結。可如果將夏州也列入“十一國”的範疇的話,那它整個歷史還是幾乎貫穿了整個宋朝。這樣宋朝結束分裂的說法也就站不住腳了,而“五代十國”也該變成“六代十一國”了。所以,“五代十國”這種說法既然已經是定型了,那就讓他繼續吧,歷史有時候是經不起深究的。

我們接著回來說李彝殷吧,柴榮封了他西平王,可是他還是心裡有點不舒服,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件非常堵心的事。柴榮歷來很看重夏州,對李彝殷也是百般的放縱,可是李彝殷的一個舉動卻把柴榮給*了。

事情是這樣的,柴榮即位以後,文治武功,不同於以往的君主,所以歸附的人也就特別多。這其中有一個叫折德扆(讀“椅”,以後還是把這些字註上的好)的,史書上說他“世居雲中,為大族。父從阮,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但是我們還是得提一句,上面說了這麼多,大家估計還是不知道他是誰,所以史書上也就又加了一句“其女嫁與楊業,即傳說和演義中著名的佘(折)老太君。”這下您記住了吧,這個折德扆就是那位百歲出徵的佘老太君——佘賽花的親爹。這折德扆歸順以後呢,柴榮自然是好生款待,封其為靜難軍節度使,其鎮府州。也不知道是柴榮太忙忘了,還是他老人家有意為之,他就忘了這靜難可是李彝殷好不容易才從劉承祐那要過來的啊。李彝殷一聽折德扆做了什麼靜難節度使,一下子就急了。他要做了,那我幹嘛去啊。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這麼一個地方出了兩個節度使,到底算怎麼回事啊。李彝殷一生氣,帶著他的定難兒郎,就把府州和後周之間的道路給堵上了,就是不讓兩邊走動。

訊息傳到京城,柴榮便問滿朝文武,這事怎麼辦啊?滿朝文武那口徑是空前的一致啊,夏州好不容易才安撫下來,這些年李家養膘養的兵強馬壯的,能不惹還是不惹的好。府州彈丸之地,折德扆又是歸順不久,乾脆直接弄回來重新安排個地方得啦。於是眾臣紛紛要求柴榮趕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