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用高,在旅美華人作家丁林女士的筆下有所反映。她的一個朋友突發急性闌尾炎入院開刀,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入院馬上手術,手術之後只住了一天半就出院,恢復很快;很快接到第一張賬單,看到金額不大時,你千萬別高興太早,因為賬單不止一張,會從不同單位陸續寄來;醫療費最後加起來完全是天文數字:這個住了一天半醫院的普通闌尾炎手術,總賬單是七千多美元。
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都認識到,螺旋式上升的醫保費用是一個僅次於伊拉克戰爭的大問題,這些開支是工人工資增長緩慢的一大原因。美國的中產階級普遍感到了壓力。
美國人均醫療支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卻不是最好的。2006年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儘管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花費了大量資金,但是病人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卻低於其他國家。
美國商務部人口統計局的數字顯示,2005年全美共有億人參加了各種形式的醫療保險,佔總人口的%。但這張“大網”並非沒有漏洞,還有很多人享受不到它的“恩澤”,至少有47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其中有900萬兒童。據統計,自1987年以來,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增加了23%。
近30年來美國醫療保健費用的急劇上升,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人口老齡化;二是醫療服務(包括檢查、治療和護理)複雜化;三是與醫療保健有關的價格上升幅度高於一般的通貨膨脹率。
“醫療通脹”是個可怕的頑疾,遠遠高於一般意義上的通貨膨脹。在過去的6年間,醫療保險費的上漲速度是工資上漲速度的4倍。為此,美國的企業縮小了提供醫保的覆蓋面,從僱主處得到“醫療保險”的工人的比例,已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的70%下降到了現在的50%。在過去5年內,隨著提供醫療津貼的小企業和提供醫療津貼的僱用不熟練工人的企業數量的下降,提供醫療津貼的公司比例也從70%下降到了60%。
同時,政府的醫保負擔也在激增。把為窮人和殘疾人提供的醫保、“政府醫保”以及其他由政府提供的醫保加在一起,政府已經支付了美國醫保費用的45%。如果包括稅收補貼,政府支付的總醫保費用已接近60%。但是,由於美國企業限制醫保開支,再加上“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退休,這個份額將明顯上升。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20年,美國政府的醫保開支將比現在增加一倍。由於僱主節約開支、政府又不能為其許諾提供資金,美國的醫保體系將面臨崩潰。吳瑞卿就擔心地說:“如果不改革,再過10年,等我需要看病的時候,這個系統就徹底破產了!”
醫改多以失敗而告終
對於沉痾已久的醫保體制,改革呼聲一向很高。從羅斯福到杜魯門,從約翰遜到克林頓,美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推行全民醫保的運動,但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失敗。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杜魯門總統就想創立一個國家醫保體系。1971年,當加拿大采用政府管理的醫保體系時,許多美國政治家也希望這樣做。布什總統在2007年度“國情諮文”中,就曾建議削減醫療保險的稅負:對於購買醫療保險的個人和家庭,給公民個人減稅7500美元,每個家庭減稅萬美元。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凱特?伯克說,布什的稅收提案可能會使“醫療保險覆蓋人口新增300萬人或更多”。
欲當美國總統需先過“醫改”關(3)
近期改革醫保最大的努力來自克林頓總統。克林頓於1993年至1994年推出醫改一攬子計劃,並且舉賢不避親,任命妻子希拉里為醫保改革的負責人。這一舉動雖然引發巨大爭議,但還是在參眾兩院順利透過。原因很簡單:對手樂意把這個爛攤子扔給她,看她的笑話。在希拉里的領導下,500多人的專家工作組緊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