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門,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
因此則天門還有明三暗五之說。
則天門的佈局特點是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這種佈局最能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則天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著一個方形巨大廣場。
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
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則天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又被人俗稱五鳳樓。
這座則天門,雖有五個門洞,但當中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
平時,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而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
左右掖門平時不開,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正中門樓的兩座闕亭,還設有鐘鼓。
今天,舉行封王大典。
闕亭內鐘鼓齊鳴,以示極其隆重。
鐘鼓聲中,李超身著紫袍走在左邊最前面,身後是七位受封郡王。他們自則天門的左側門進入,而在另一邊,八名內侍抱著八位年幼皇子,自右側門進入。
經過側門,登上城樓。
無數雙目光注視著這兩隊人,更多的目光是集中在左側這群勳貴們身上,而其中李超身上落下的目光最多。
長孫無忌頭戴梁冠身穿紫袍,腰繫玉帶,他站立在離皇帝不遠的地方,皇帝的旁邊,是他的親妹妹長孫皇后,再旁邊,是他的嫡親外甥太子承乾。
他的對面,則是宰相高士廉,那是他的親孃舅。
貞觀天下,長孫氏當之無愧的第一外戚。可自己這個國舅爺,卻遠不如李超的威風。看看李超,比自己還年輕好幾歲,可現在卻已經一步步的在登上則天門,一會就要接受皇帝的親王冊封,授他國王金印,授他封國疆圖。
然後還授他蟒袍玉帶。
太傅、越王。
長孫無忌的呼吸不由的有些粗重起來,他曾力勸皇帝不要封李超為王。可最終,皇帝還是要封李超為王,他知道皇帝的想法,皇帝以為不給李超真正的封國,李超這王也就是虛的。可長孫無忌卻不這麼看,一個王爵啊,怎麼會是虛的。
尤其是現在大唐僅僅兩個親王。
嫡出皇子才封親王,庶出皇子只封郡王,那些其餘宗室更是最高才封郡公。
可皇帝卻對李超如此大方豪爽,直接封為越王。
李超本就名望著著,如今再給了這越王爵位,他就算會主動退出中樞,辭去相職,可李超對大唐的威脅也是具大的。
這威脅,不是他的封國,而是他的名聲。
李超就算現在沒封國,可他有巨大的名聲,有威望,他也有錢有糧,他還有極其廣泛的姻親好友。
長孫無忌始終覺得,李超真的已經成為大唐的威脅了。
可皇帝卻似乎看不到,視而不見,總說信任李超,李超忠心。長孫無忌不相信忠誠,他認為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忠誠,就算有,也極稀少,而李超就不是那種人。
忠誠,只是背叛的籌碼不夠。當有朝一日,當李超發現他唾手可得的能奪取江山的時候,他還會對大唐忠心耿耿嗎?
他望著緩緩走來的李超,心裡下定決心,這一次,無論如何也要勸皇帝接受李超的辭表,同意李超辭去相職,退出中樞。
禮部官員高聲的宣讀著皇帝冊封李超為王的詔書。
“命之選,當仁實難。非夫文可經邦,不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