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就如同難波那邊的女天皇不斷的給九州守護們下令,讓他們集結兵馬,與大華入侵者死戰到底。
可那些命令,又有哪個真放在眼裡呢。
他們考慮的不是大和朝廷,不是大和天皇,而是各自的家族利益。大華的強大,尤其是大華那種迅速南下,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讓他們連一點更多選擇的餘地都沒有。
說到底,其實眼前這種局面,也還是與倭國本身的情況有關。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們更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哪怕和族在幾百年前統一倭國各島,但那也不過是形成一個鬆散的聯盟而已。
正是這種實情,使得天皇和朝廷,也沒有能力調兵來救援九州。甚至九州的九位守護大名,都只能各自為戰,守護大名們下面的大小名主也還未必跟他們一條心。
種種情況,也就使得九州的守護大名最終還是隻有一個選擇。
不管他們願與不願,最終他們都只能走到這一步。也許若是大華太子更殘暴兇狠一些,那麼九州的大小名主們可能還只能被迫一戰。但現在大華太子開出的條件,卻又是那種留了一線的做法,這直接就瓦解了他們最後的那點鬥志。
倭國守護、大名平時內鬥很厲害,一點破事,甚至能鬥上幾十年上百年,家族恩怨糾纏不休,可在大華面前,他們卻沒有一個有那樣的氣魄和勇氣了。
對馬一戰,五萬倭軍全軍覆沒,卻連給華軍造成點傷亡都做不到。這一戰,算是讓所有倭人徹底的認清了他們的孱弱以及大華的強大。
這也讓倭人們無法再生起與大華死戰之心。
明知必敗,而且還會敗的相當慘,慘到自己死光了,都可能傷不到對方一下,那麼這種戰,還有何意義呢。
大華太子開出的條件,總算還給他們留了一線餘地,權力是沒有了,但家族和財產卻還是能夠儲存大部份。
征服稅很高,要扒一層皮。
可皮扒掉後,起碼還能活著。
守護大名們也還試圖過想要再談談條件,可努力了幾次,他們越談,大華的反應越冷淡,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大華沒有絲毫鬆動的意思,守護大名們也開始慌了。
他們也不想等時間一過,大華軍隊碾壓過來,最後失去一切。
肥前守護龍造寺隆信最先屈服,他從長崎乘船來到唐津,拜見張,奉上守護印信以及自己家傳的寶刀,將肥前國的權力拱手讓出。
肥前國投降,緊接著肥後、筑前、筑後等九州各國,也紛紛歸附,就有如是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
當薩摩國守護大名也到達唐津請降後,整個九州全都歸附大華,而此時距離張給九州發出的一個月最後通牒,其實也才過了半個月而已。
張派出皇協軍第一旅打前站,接管九州各城。
九州大小名主也都沒有再反覆,很恭順的交出了權力。名主們本身也沒有什麼常備軍隊,都是些農兵,解散農兵回家,將軍械上繳。
府庫錢糧,以及戶籍賬冊等一一上繳之後,九州也就正式隸屬於大華。
成為大華帝國的又一個直屬道,正式名稱為扶桑道。只不過這一個道被設為特別道,劃為大華太子采邑,由太子親自管理。
九州島,被張劃為九州府,唐津,成為九州府的府城,也是太子采邑的首府。原來的九國,則改為九個縣,各分郡,則改為鄉鎮。
重新清查登記戶口、丈量土地,然後換髮契約,徵收契稅,以及財產稅。頒佈新的法令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迅速的展開。
沒有殺戮,也沒有反抗。
倭人歸降之後,表現出了極為溫順的順從。
大華要收征服稅,他們積極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