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拉哥尼亞的多利亞人。這是一個天生好戰的部族,他們在征服哥拉尼亞的過程中,把原有的居民變成奴隸,稱作希洛人,後來,斯巴達人又向鄰邦美塞尼亞發動長達十年的戰爭,最後將之徵服,他們將那些美塞尼亞人也變成奴隸,一起併為希洛人。”
“那些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每年要將一半以上的收穫繳給奴隸主,自己過著半飢半飽牛馬不如的生活。斯巴達人經常打仗,對外侵略,因此時常徵發這些希洛人做為先鋒,讓他們去打頭陣,探明敵人虛實。”
“希洛人是所有斯巴達人的公共財產,個別斯巴達人無權買賣希洛人,但卻可以任意傷害希洛人。因為這些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希洛人的起義反抗不斷。為了鎮壓希洛人的反抗,以及保證斯巴達人對外的征討,斯巴達人整個社會都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孩子從小就開始受軍事訓練。”
張超覺得斯巴達人是一個很奇特的部族,他們全民皆兵,充滿了侵略性。
他們好像天生就是戰士。
這些斯巴達人甚至為了防止內部貧富分化,而不允許斯巴達人從事工商業,不用金銀做貨幣,而是用價值低廉的鐵幣。
所有的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
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社會就相當於是一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在張超看來,這是十分極端而且不可取的。
但在某些方面,斯巴達人還是有些值得學習的地方的。比如斯巴達人對孩子的教育上,就相當的嚴格。
比如他們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要抱到長老那裡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不健康,這個孩子就要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孩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為這樣的孩子不可能成長為良好的戰士。
男孩七歲前,由父母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
七歲以後的男孩,就要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
他們被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
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鬥毆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撻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卻不許求饒,不許喊叫,甚至不許出聲。
在軍事訓練的同時,斯巴達人還向兒童灌輸斯巴達人高貴、希洛人低賤的觀點,教官甚至在兒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帶他們直接屠殺希洛人。
而這些,是在他們未滿十二歲前。
男孩到了十二歲,就要編入少年隊,他們的生活更加嚴酷,不許穿鞋,不論冬夏只穿一件外衣,睡在草編上,這些草編是他們不用刀,而是用手拔湖邊的草並親手編成的。
平時連食物都很少,卻鼓勵他們到外面偷食物吃。可如果被人發現,回來卻又要挨重打,因為這說明他們偷竊的本領不高明。
據說曾經有一個少年偷了一隻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內咬他,為了不被人發現,他不動聲色,直至被狐狸咬死。
滿二十歲,斯巴達青年正式成為軍人,得等到三十歲才能成親,每天依然要參加軍事訓練,他們要直到六十歲時才退伍,可依然是預備軍人。
就連斯巴達的女孩,也不一樣。
她們七歲後雖然仍留在家裡,但她們不是整天做家務,而是從事體育鍛煉,學習跑步、競走、擲鐵餅、搏鬥等。
他們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剛強的戰士。
這些斯巴達婦女們不怕看到兒子在戰場上負傷或死亡,每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時,不是祝他平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