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6部分

而且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轟炸。

證據之一就是帝國生產的核材料足以製造兩枚鈽彈,而不是一枚。特別是在帝國政府公開展示了帝國的第一臺重水反應堆之後,這一猜測得到了有力的證實。從重水反應堆的結構,功率等效能指標上可以大概計算出其生產鈽的能力,也就可以計算出在29年的時候,帝國到底生產出了多少鈽,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一枚鈽彈最多需要12公斤,最少8公斤的鈽(後來在改進了設計後,需要的就更少了),就算按照12公斤計算,帝國在29年的時候,也至少能夠製造出兩枚鈽彈,而不是一枚。

關於鈽的生產能力,帝國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也沒有公佈任何官方資料,這成了大部分人猜測帝國很有可能在美國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主要理由。而且,甚至還有人大概推測出了這次轟炸的時間。

“漢江”號是在十九日就到達了聖地亞哥的,因此很多人認為,在已經獲得了轟炸經驗,而且美國航空兵已經被徹底打垮了的情況下,二十日進行新的一輪轟炸,這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支援這一論點的就是,二十一日,帝國首相發表了宣告,繼續敦促美國無條件投降。這也許是對二十日轟炸失敗的一個掩飾。

第三個觀點就是,在美國爆炸的第二枚原子彈的時間很倉促,也就是說,帝國急於要證實還有更多的原子彈,因此沒有給美國太多的準備與反應時間。這有點像是在亡羊補牢,更像是在加強壓力,或者說是政治訛詐。

關於帝國是否丟失了一枚原子彈的最重要的觀點不在戰場上,也不在帝國這邊,而是在德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時間上。

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德國在核武器理論技術方面是相當先進的,因為德國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物理學家,可問題是,製造原子彈僅靠理論是不夠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原子彈的理論基礎,而且原子彈的理論並不複雜,最大的問題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說,原子彈本身是一項工程,一項複雜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龐大工程。特別是時間,不管投入有多大,沒有足夠的時間,任何國家都造不出原子彈。

“盤古計劃”從啟動,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實驗,前後超過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擱,但是其研製時間不會少於五年。而這可以說是當時很多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最低時間門檻了,而這個時間是由生產核武器用的核材料的速度所決定了的。那麼德國有可能用更短的時間生產出原子彈嗎?

首先是德國在戰時有沒有能力生產核材料,這是最大的疑點。戰前,德國的核研究中心設在霍耶斯韋達,也就是德國柏林東南部,可是很快就裡就遭到了俄軍的威脅,隨後英國轟炸了德累斯頓,德國被迫將核研究所先轉移到了柏林西面的勃蘭登堡,然後又轉移到了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蘭茨胡特。

這兩次大轉移對德國的核計劃影響非常巨大,不說別的,光是核反應堆的轉移與運送就是一件大麻煩事,這幾乎等於重建了兩次核反應堆。可以說,這兩次轉移至少讓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進度慢了兩年以上。

除了轉移之外,德國還受到過一次嚴重的打擊,那就是設在挪威的重水廠被英國破壞掉了。而重水是生產原子彈最關鍵的原料之一,可以說,英國特種兵炸掉了挪威的重水生產廠,對德國核武器研製計劃的影響是致命的。

可以說,德國與美國都是在重水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如果當時美國得到了那幾百噸重水的話,也許在29年的時候也造出了原子彈,同樣的,如果德國設在挪威的重水廠沒有遭到破壞的話,也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前就造出了原子彈。可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重水供應,核反應堆就難以正常運轉,而僅僅依靠提純鈾235,需要的時間,以及製造原子彈的難度都大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