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柏樹子”等幾樁有名的禪門公案。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禪院,向禪師請教如何是禪。
禪師問其中的一個。
“你以前來過嗎?”
那個人回答:
“沒有來過。”
趙州禪師說:
“吃茶去!”
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
“你來過嗎?”
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禪師說:“吃茶去!”
這時,
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
“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
“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的基礎。
“吃茶去!”
枡野俊明也是一臉的微笑,笑著說道,並且和釋德印挽手而去。只留下一臉茫然的王鍾。
王鍾獨自一人在院內思索了半晌,隨即彷彿放下了什麼,臉上也流露出欣喜的微笑,灑然向兩人離去的方向走去。
“檀越。你要做什麼去?”
隨行的日本僧侶好奇的問道。
“吃茶去!”
王鍾一臉的微笑,笑著說道。
當王鍾到達禪房的時候,看著他臉上如釋重負的神色。釋德印長老和枡野俊明已經泡好了香茗,見到王鍾灑然而至,兩人的眼睛都流露出欣喜的神色。
“四大茶道之“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枡野俊明親自為兩人斟了一杯香茗,一臉自豪的說道。
“僧人為何嗜茶?”
王鐘好奇的問道。
“其茶道生髮於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 這三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飲茶正可提神驅睡魔;飯罷就坐禪,易患消化不良,飲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門雖清淨之地,但不染紅塵亦辦不到,且不說年輕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難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見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難免神不守舍,飲茶既能轉移注意力、抑制**,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釋德印長老笑著為王鍾解釋道。
“原來如此,想來道門喜歡飲茶,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王鍾輕輕點頭,表示明白。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